关于紫陶壶你必须知道的四个知识!


关于紫陶壶你必须知道的四个知识!

文章插图
一、紫陶壶内部和外部的黑色为什么不一样?
在原料相同的情况下,建水紫陶烧制后成品的颜色主要由烧制时窑内的氛围决定 。
建水紫陶的烧制方式并不神秘,稍微了解建水紫陶的朋友都知道:氧化烧制呈赭红色,强还原烧制呈黑色,弱还原烧制呈色介于赭红色和黑色之间,混合氛围烧制呈各种窑变色 。
无论什么样的烧制气氛下,成品表面都会形成一层厚度约1毫米的火皮 。最后打磨时,将火皮磨掉,才能见到紫陶的真胎 。
在强还原气氛下,紫陶成黑色,实际上表面的火皮颜色接近银灰色 。
打磨时,一般只打磨外部表面,壶内部不会打磨 。一方面是平时不会刻意去看内部,另一方面是内部打磨很不好操作 。
火皮在内外都有,之所以有的紫陶壶内部和外部的黑色不一样,是因为在还原气氛下烧成的紫陶壶,外部打磨出了纯黑色的紫陶真胎,而内部还是原始的火皮 。
二、紫陶壶为什么传热更快?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这主要是由紫陶的原料决定的 。建水紫陶采用当地所产五彩泥为原料制作而成,原料中含有丰富的铁元素 。尤其是紫土,铁元素含量较高 。
由富含铁元素的泥料制作而成的紫陶茶壶、茶杯等等,入窑后经过1100℃以上的高温烧制,其中的铁元素也经历了类似炼铁的过程 。
烧制出的茶壶坚硬如铁,而且敲击有磬音,说明超过1100℃的高温将其中的铁元素炼制成了单质铁或接近单质铁的物质 。
富含铁元素的茶壶经过烧制后就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当茶壶中加入滚烫的开水,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递到整个壶身 。
其实大家普遍觉得紫陶杯比其他茶杯烫手,原因也在这里 。
三、紫陶泥料那么细,透气性是不是就很差?
谈到紫陶的泥料,就一定会谈到高目数这个话题 。很多陶友一听说紫陶泥料在200目以上,现在300目以上的都很常见时,就感到惊讶,并且会产生一个疑问:
这么细腻的泥料做出来的紫陶壶,透气性是不是很差?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解释一下紫陶泥料为什么这么细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紫陶泥料本身的属性就是泥质土,含砂量少,经过镇浆制泥后,含砂量微乎其微;
二是紫陶以刻填为工艺特色,要做好刻填这道工艺,客观上要求泥料尽量细腻,便于操作 。所以,用手触摸炼制好的紫陶泥,以“细如膏脂”一词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
进一步追问,泥料越细腻,紫陶壶的透气性就越差吗?
其实一把紫陶壶的透气性只与两个因素有关:泥料本身的属性和烧制过程 。
影响紫陶壶透气性的因素是烧结时泥料微粒子间致密性的程度 。
这与烧制的氛围以及泥料的成分有关,影响泥料成分的因素,则在配制环节,与它的粗细,可以说毫无关系 。
我们眼中看到的、手中感受到的、再细腻的泥料,相对于高倍显微镜下的微粒子,都是庞然大物 。因此,不要想当然地判断,泥料越细腻,紫陶透气性就越差 。
【关于紫陶壶你必须知道的四个知识!】四、紫陶壶,为什么必须要“整口”?
紫陶壶在烧制时会有收缩,由于壶盖与壶身并不是一体,在窑内高温烧制下,泥料差异或坯体薄厚不同等因素,二者收缩会有所不同,甚至有的会轻微变形 。
其中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进窑之前是严密的壶盖,出窑后就未必,这样烧制出来的成品,壶盖与壶口很难严丝合缝地合在一起 。
于是制壶匠人们都会刻意将壶盖做得稍微大一些,烧制出来后,通过打磨的方法磨平口沿、磨掉盖子口多余的部分 。
不过有极少数的壶友比较反感整口,因为经过整口过的紫陶壶,会在壶盖内沿和壶口产生色差 。
尤其是还原烧制成黑色的紫陶壶,其还原反应只是发生在表面,一旦将表层的黑色磨掉,就会露出里面红色的部分 。
于是这部分壶友就认为整口是作者的做工不到位,所以才需要进行修整,而且认为整口破坏了一把壶的完美品相 。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大部分壶友都将密封性做为一把好壶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在优先保证密封性的情况下,整口也就成了如今普遍的一道工序了 。
爱茶,爱上一种生活方式!
茶里,只是天涯的一角,水也恰当,茶刚好 。茶外,这一生就是在相遇,无论是在寒冬还是春秋 。我在泡茶,你来喝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