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和人身体的关系

1、二十四节气对人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节气时前后都会不舒服?
    古人云: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人体也是随着这个规律进行的 。所以,人的起居应遵守这个法则 。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四季二十四节气和人体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精神活动
【24节气和人身体的关系】我国古代医学名著《黄帝内经》里有一篇专门讨论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精神活动的影响,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对于此篇,《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著名医学家吴鹤皋也说:“言顺于四时之气,调摄精神,亦上医治未病也”,所以篇名叫“四气调神” 。这里的“四气”,即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神”,指人们的精神意志 。四时气候变化,是外在环境的一个主要方面,精神活动,则是人体内脏气活动的主宰,内在脏气与外在环境问取得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
(2)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气血活动
我国中医认为,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如《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里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意思是说,在天热时则气血畅通易行,天寒时则气血凝滞沉涩 。
《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里还说:四时的脉象,春脉浮而滑利,好像鱼儿游在水波之中;夏脉则在皮肤之上,脉象盛满如同万物茂盛繁荣;秋脉则在皮肤之下,好像蜇虫将要伏藏的样子;冬脉则沉伏在骨,犹如蛰虫藏伏得很固密,又如冬季人们避寒深居室内 。
以上充分说明了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气血经脉的影响是显著的 。若气候的变化超出了人体适应的范围,则会使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 。如《黄帝内经》里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这里的泣而不行,就是寒邪侵袭于脉外,使血脉流行不畅;若寒邪侵入脉中,则血病影响及气,脉气不能畅通,就要突然发生疼痛 。
(3)四季二十四节气与人体的互脏活动密切相关
在《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里曾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的问题,即五脏和自然界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 。在《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则具体地说:“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此外在《黄帝经》里还有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的明文记载 。
事实上,四时气候对五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就拿夏季来说,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尤其是室外活动特别多,而且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再加上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特别炎热,故睡眠时间也较其他季节少一些 。这样,就使得体内的能量消耗很多,血液循环加快,汗出亦多 。因此,在夏季,心脏的负担特别重,如果不注意加强对心脏功能的保健,很容易使其受到损害 。由此可见,中医提出“心主夏”的观点是正确的 。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古代,对一年季节的划分,一向有四季和五季两种方法,因人体有五脏,故常用五脏与五季相配合来说明人体五脏的季节变化 。
(4)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水液代谢
关于这一点,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过论述,如《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篇里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水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意思是说,在春夏之季,气血容易趋向于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以维持和调节人与自然的统一 。
2、天气、气候与人体健康有着怎样的关系?
传统中医十分重视天气、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凡是干燥的天气,容易伤肾脏;偏热偏寒的天气容易伤心肺;多风和大风天气容易伤肝脏;寒湿或湿热天气则易伤脾胃 。同时,中医又认为调节生活规律,适应四时气候之变化,能有效地保养身体,防御疾病的侵害 。一年四季,天气、气候不同,饮食也须有所差异 。
具体说来,如何做到看天吃饭呢?这里不妨根据气象要素的具体指标,将天气、气候分为几个类型,再列出对应的较佳饮食及其搭配 。

人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高级生灵,适应自然和自然选择左右着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无疑,天气、气候的变化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 。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 。”在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的气体交换中,气象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气象因素的变动超出一定范围(如酷寒、阴湿、炎热、强烈的太阳辐射等)可使机体出现热平衡失调,引起许多疾病,如感冒、关节炎、神经炎、神经痛、肌肉痛、冻伤等 。统计表明,约有40%的死亡是在气象不正常情况下发生的 。
天气变化可分为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变化 。周期性变化主要指昼夜的变化和一年四季的变化 。每天的天气变化则属于非周期的刺激,植物神经功能出现紊乱,调节失控,身体内出现不平衡所造成 。研究表明,婴儿和老年人对气温的变化最为敏感 。从婴儿到成年人,其体内温度调节系统的有效性增加了20倍左右;老年人在衰老过程中不能很好适应较大的温度变化 。老年人还容易患因冷热变化而引起的呼吸系统和血管系统的疾病 。日本的一项关于气温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表明,气温低于8℃时,死亡率最高;8~33℃时死亡人数最少;超过33℃时死亡率又上升 。
与气象有关的疾病以其发病状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受气候影响的“季节病”,每年在固定的季节发病;另一类是受天气变化的“气象病”,在某种天气情况下发作或出现病情 。从病因分析,这些“季节病”和“气象病”有的直接与气象因素有关,如中暑、冻伤,气象要素是引起疾病的物理原因;有的则是因气象要素的非特异性刺激作用所致,如哮喘、冠心病、关节炎等,气象要素只是诱因 。又如在气压过低时,心脏病、精神病及其他慢性病易发作 。某些传染病也与由于气象有关 。如乙型脑炎通过蚊子传播,而蚊子的生长发育则要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 。
天人本相应,防病应知天 。我国是一个四季鲜明的国家,为了避免或减少天气、气候激烈变化对人体的危害,就要留心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明白各种气象指数的涵义,避免气象的致病因素 。
3、农历24节气对人体有何影响,人体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望求知
一年四季气象变更的正惯例律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 。自然界一切生物在四季气象变更的影响下,必定产生相应的变更,这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人体的生理功效也是与大自然相适应的,一年四季机体的新陈代谢若违背这一规律,四时之气便会伤及五脏,即所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逝世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 。”这就更进一步阐明了人体健康与四季气象的变更是紧密相连的 。
希望采纳

在菜里可以适当放一些胡椒粉,中和寒气 。另外上午这顿饭可以吃点凉拌生姜,下午不要吃 。还可以炖点骨头煮萝卜 。饭前热热的喝碗汤
4、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系
二十四节划分原则: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青(清明)谷(谷雨)天,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相(大暑)连 。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霜降)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大寒)寒 。


24节气与人们的生活关系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
立春 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
雨水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
惊蛰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妈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
春分 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
清明 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中国古老的习俗 。
谷雨 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

立夏 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 。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
小满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
芒种 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 。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 。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
夏至 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 。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
小暑 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
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中国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 。这个节气雨水多 。
立秋 春华秋实,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 。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
处暑 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 。暑气就要散了 。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 。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
白露 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
秋分 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依中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
寒露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 。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 。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
霜降 太阳黄经为210 度 。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
立冬 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立冬一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 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
大雪 大雪前后,中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
冬至 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
小寒 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 。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
大寒 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大寒正值三九,谚云:冷在三九 。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 。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在了一个循环 。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 。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
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