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饮茶多用一种广口圈足的小型碗 , 也称盏 , 南北瓷窑几乎无不烧制 , 式样较前代有所增多 。釉色有黑釉、酱釉、青釉、白釉和青白釉等 , 但黑釉盏最受偏爱 , 这与当时“斗茶”风尚有关 。原因有二:宋时饮的饼、团苛 , 即把一种发酵的膏饼茶碾成细末 , 放在茶盏内 , 再注以初沸之水 , 茶汤表面便浮起一层白色的沫 , 这种白色的茶沫和黑色的茶盏色调分明 , 黑釉盏自然最为适宜“斗茶” , 此其一 , “斗茶”时要求茶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温度 , 黑釉盏胎体较厚 , 能长时间的保持茶汤的温度 , 故倍受斗茶者的推崇 , 此其二 。“斗茶”在宋初已极为盛行 , 即使是北宋末年徽宗赵佶也常与臣属斗苛 , 上行下效 , 颇具影响 。赵佶在其《大观茶论》中说:“天下之土励志清白 , 竞为闲暇修索之玩 , 莫不碎玉锵金 , 啜英咀华 , 较筐箧之精 , 争鉴裁之别 。”唐庚在《斗茶记》中也记有“政和三年三月壬戌 , 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 , 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 , 说明当时斗茶风气之盛 。由于黑釉盏为斗茶的最佳茶具 , 因此黑釉盏的烧制盛极一时 , 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专烧黑釉盏的瓷窑 , 分布于江西、河南、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福建等地 , 其中以福建建阳窑和江西吉州窑所产之黑釉盏最为著名 。这里收录的建阳窑盏 , 敛口 , 斜腹壁 , 小圈足 , 因土质含铁成分较高 , 故胎色黑而坚 , 胎体厚重 。器内外均施黑或酱黄色釉 , 底部露胎 。有的盏内外还有自然形成的丝状纹 , 俗称“兔毫” , 是当时人们最喜爱的产品 。许多诗人还赋诗加以赞美 , 如蔡襄《茶录》有:“兔毫紫瓯新 , 蟹眼清泉煮” , 苏轼也赋诗赞日:“蟹眼煎成声未老 , 兔毛倾毛色尤宜” , 黄山谷诗赞:“兔褐金丝宝碗 , 松风蟹眼新汤” , 杨万里诗赞:“鹰爪新茶蟹眼汤 , 松风鸣雪兔毫霜” , 陈蹇叔诗赞:“鹧斑碗面云萦字 , 兔毫瓯心雪作泓 。”以上所记兔毫、兔毛、兔褐金丝 , 均是兔毫盏之别名 。北宋后期 , 建阳窑还专为宫廷烧制斗茶用的黑盏 , 足底常刻有“供御”和“[辶+“准”字左半][王+上下两个“戈”]”等官家教款 。这里收录的建阳窑“[辶+“准”字左半][王+上下两个“戈”]”款盏 , 可窥见当时宫廷茶具一斑 。
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永和镇 , 所产黑釉一国两制颇具盛名 。它利用了天然黑色涂料 , 通过独特的制作技艺 , 生产出变化多端的纹样与釉面 , 达到清新雅致的效果 。这里收录有富于变化的玳瑁釉盏 , 有独创的剪纸贴花团梅纹盏 , 有折枝梅花纹盏和造型新颖别致的莲瓣形盏等 。而“寿山福海”描金盏 , 在传世品中较为少见 , 说明这类器物在当时产量不多 。该器物内外遍施黑釉 , 釉色黑而莹润 。内壁以金彩绘兔毫纹地 , 由盏心至口沿呈放射状 , 四面开光 , 光内分别书“寿山福海”四字 , 寓意吉祥 , 造型朴实端庄 。与此相同茶盏有一件在日本收藏 。
宋代的青釉 , 白釉和青白釉茶具在全国各地也普遍生产 , 形制、胎釉各具特色 , 不乏有许多精致的茶具出现 , 显示出制瓷工艺的精湛水平 。当时制瓷业以生产青釉瓷为主流 , 故青釉茶具为数很多 。除汝、官、哥、钧窑外 , 还有龙泉、临汝、铜川、湘阴、余姚、上虞、黄岩、同安、泉州、连江、福清、广东等瓷窑均生产青釉茶具 。居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 , 窑址在今河南宝丰清凉寺 , 专为北宋宫廷烧制瓷器 。所产器物 , 施釉肥厚 , 如若堆脂 , 釉色晶莹温润;胎质细腻 , 色如香灰 。但汝窑烧瓷时仅20年 , 故传世品稀少 , 南宋已有“近尤难得”之叹 。有关该窑生产的茶具 ,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书中收录的一份宋高宗的宠臣张俊向高宗进奉礼物的清单中 , 妆窑瓷盏即为其中一项 , 而传世盏托极为少见 。官窑亦是宋时专为宫廷烧制的御用瓷窑 , 所产器物 , 釉色凝厚润澈 , 玉质感强 , 开纹片 , 其胎骨有灰黑色和紫褐色 。这里收录的南宋官窑粉青釉把盏 , 其口微敛 , 弧壁浅腹 , 圈足 , 肩腹部一侧附环形把柄 , 通体施粉青釉 , 开纹片 , 造型轻盈俏丽 。以纹片著称于世的哥窑瓷 , 纹片多种多样 , 色泽不一 , 但以黑色为主 , 俗称“金丝铁线” , 部分器物有文献中称的“铁足紫口” 。哥窑传世茶具为数不少 , 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哥窑八角形盏 , 通体入方形 , 口微外撇 , 瘦圈足 , 内外均施灰青色釉 , 釉面莹润 , 有金丝铁线纹 。该器制作精致 , 为哥窑瓷器中的传世佳品 。以艳丽色彩、釉内含有少量的铜元素 , 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 , 宛如蓝天中的晚霞 。器物施釉肥厚 , 多有牛毛纹和蚯蚓走泥纹 。其品种繁多 , 生产量大 , 所产茶具有汤瓶、盏、杯等 , 杯式分为直口敞式和直口敛式等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闻名于民 , 尤其宋代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烧制成功 , 更使青瓷釉色之美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粉青釉釉层凝厚 , 釉面透明光泽 , 外观柔和淡雅 , 有如青玉:梅子青釉的釉层更加厚 , 略带透明 , 釉面光泽 , 色调可与翡翠媲美 。这里收录的龙泉窑青釉盏 , 为广口 , 斜直腹 , 小圈足 。内外均施粉青釉 , 釉色凝厚莹润 , 开纹片 , 制作工整 , 为不可多得的北宋器物 。临汝窑为宋元时期烧制民间用瓷的窑场 , 分布于今河南省的临汝县 , 所产青瓷器物胎体、釉层较厚 , 釉色青中闪绿 。这里收录的临汝窑盏 , 形制为敛口 , 深腹 , 下腹急收 , 圈足 。全器光素无纹 , 除盏内心无釉外 。内外均施青釉 , 色均匀厚润 , 青中闪绿 , 胎骨坚实厚重 , 造型简朴古拙 。以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代表的耀州窑 , 以生产青釉瓷器为主 , 所产器物 , 胎质灰白而薄 , 釉色匀净 , 青中闪黄 , 俗称姜黄色 , 露胎处呈浅褐色 。这里收录的耀州窑青釉海棠形盏 , 形制为花瓣形腹壁 , 圈足 , 人外均施青釉 , 青中泛黄 , 造型精巧别致 。纹饰华丽雅致的耀州窑印花盏 , 形制为侈口 , 深腹 , 小圈足 。盏内壁印缠枝菊 , 底心印一朵盛开的菊花 , 外壁刻菊瓣纹 。该器物装饰饱满 , 布局严谨 , 画面清晰 。这种印花盏内壁以模印制 , 产量高 , 质量精 , 广受时人喜爱 。造型素雅灵巧的耀州窑盏 , 形制为广口 , 斜腹壁 , 小圈足 , 通体光素无纹 , 为典型的宋代民间生活实用品 , 也是当时产量较多的品种之一 。此外 , 其他瓷窑生产的青釉盏 , 亦工巧品精 。这里收录的同安窑青黄釉刻花盏 , 形制为广口 , 斜腹壁 , 腹较浅 , 小圈足 。内壁刻牡丹花卉图案 , 辅以篦点纹 , 外壁饰以由底向上呈放射状的篦划纹 , 内外均施青釉 。器物图案结构严谨 , 纹饰清晰 , 造型纤巧而工整 。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 , 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 , 为宋代北方著名的瓷窑 。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 , 所产器物釉面呈牙白色或乳白色 , 胎骨洁白 , 坚密细腻 , 其中白釉盏最为精巧 。定窑虽也烧黑釉、酱釉盏 , 但因胎骨较薄 , 使茶易冷 , 茶冷则水痕易退 , 故不为斗茶者所推崇 。
宋代兴起的青白釉 , 以江西景德镇窑产品为代表 , 具有独特的风格 。其釉色介于青、白两色之间 , 硬度、薄度和透明度等都达到了现代硬瓷的标准 , 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烧造水平 , 特别是采用覆烧法之后 , 产量倍增 。青白瓷生产地广 , 生产的茶具种类、式样也相当丰富 。这里收录的影青印芦雁穿花纹盏和湖田窑印花莲瓣形盏等青白釉茶具 , 亦不失为当时的上乘之作 。
另一种重要的饮茶器具就是烹具 。据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近世瀹茶 , 鲜以鼎镬 , 用瓶煮水” , 证明当时烹茶已由锅改为汤瓶了 。从宋代的文献记载和绘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所使用的汤瓶形制 。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 , 清书地绘出了用于煮或盛沸水之汤瓶 , 其形状呈喇叭形口 , 高颈 , 溜肩 , 腹下渐收 , 肩部分别置管状曲流和曲形执柄 , 类似这里收录的汤瓶 。关于点茶用的汤瓶 , 蔡襄《茶录》说:“瓶要小者易候汤 , 又点茶注汤有准 , 黄金为上 , 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从文物实质看 , 宋代的汤瓶 , 南北方瓷窑都有普遍烧造 , 其颈、流、把都改为修长形 , 腹为长腹或瓜棱形圆腹 , 式样较前代多 , 有瓜棱形汤瓶、兽流汤瓶、提梁汤瓶、葫芦式汤瓶等 。尤其是瓜棱形汤瓶 , 在宋代瓷中比较多见 , 其形体多变 , 有仿金银器式样烧制的 , 肩一侧置弯曲流 , 另一侧塑扁带式曲柄 , 以景德镇制品最精 。宋代瓶形的变化 , 更加科学 , 喇叭形口 , 易于注入液体;管状长曲流已比唐你增加三至四倍 , 其流、把多与口平齐 , 液体可以灌满器内 , 增大了汤瓶的容量 。这里收录了各种步同釉色的汤瓶 , 有影青瓜棱形汤瓶 , 青白釉瓜棱形汤瓶、酱釉汤瓶、青釉汤瓶等等 , 形制基本与绘画中的相近 。
古时烹茶 , 常有带盖的罂贮清水置于炉旁 , 以备酌取 。这里收录的影青四瓜棱形贮水罂 , 可视作烹茶时的贮水器物 。该器为直口 , 溜肩 , 瓜棱形腹 , 圈足 , 肩部分别置四个对称条状环形耳;幅形盖 , 顶端塑S形条状纽 。通体内外遍施莹润透亮的青白釉 , 胎薄釉厚 , 胎釉结合紧密 。三彩双耳罐 , 亦不当时烹茶时贮水器一种 , 形制为直口 , 鼓腹 , 圈足 , 肩部置对称双耳 。腹部画花卉纹饰 , 并施以绿、浅黄、褐三彩釉 , 色彩清晰艳丽 。
唐宋时期主要饮饼、团茶 。为使饼、团茶易于保存 , 常需定期焙茶 , 然后用茶笼“盛之 , 置高处 , 不近湿气”(蔡襄《茶录》) 。为保持饼、团茶之干燥 , 也定期从茶笼中取茶饼碾研成末 , 分装数个小盖罐内 , 随用随取 , 或外出时便于随身携带 。小盖罐在唐代已出现 , 宋代产量有更大发展 , 几乎各地瓷窑都有烧造 , 说明它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其用途多种多样 , 可盛装药品 , 香料和化妆用品等 , 也可用作盛放茶末之器皿 , 形制基本为直口、丰肩、鼓腹、圈足 。这里收录的简洁灵巧的龙泉窑盖罐、纹样清晰的吉州窑竹篓纹盖罐、纹饰华丽的影青印花盖罐 , 均可作盛放茶末的实用器皿 。
饮茶用食物作佐料伴饮的习俗由来已久 , 且因时代 , 地域、风土嗜好、民间习惯不同而异 。唐代有用盐、姜、葱等作为煮茶时常备的佐产 。宋代还有用核桃、松子、芝麻、罗汉果等作为佐料 。佐料以小碟置之 , 用以待客 , 量少品精 , 自然清香 , 既增加茶香 , 又别有一番情趣 。这里收录的一组北宋影青花口小碟 , 可视作时人盛置食物佐料的器皿 。
元代茶具以青白釉居多 , 黑釉盏显著减少 , 茶盏釉色由黑色开始向白色过渡 。这里收录的色彩斑谰的钧窑天蓝釉盏、釉色匀净滋润的枢府窑盏、轻盈秀巧的青白釉月映梅枝纹盏以及青花缠枝菊纹小盏等 , 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茶具 。高足杯是元、明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型 。元代除景德镇烧制的青花器与枢府器外 , 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河南钧窑、河北磁州窑与山西霍县窑等都生产这类杯式 , 款式差别不大 , 典型式样为口微侈 , 近底处较丰满 , 承以上大下小的竹节式高足 。
【三 中国历代陶瓷茶具的演变】 元代的瓶式 , 其腹部仍保持修长形状 , 但重心下移 。而在流的设计方面则变化较大 , 已由唐宋时期设于肩部 , 改为置于腹部 , 流长而曲 , 把、流基本与口平齐 , 流贴附于腹下部 , 这和腹有承重点成正比 , 形制秀美中显得庄重 。典型的汤瓶以玉壶春瓶为瓶身 , 流置于腹部 , 为了与瓶身相对称 , 流较宋代的长 , 高度一般与瓶口平齐 。为便于倒水 , 嘴向外倾斜 , 由于过长易损坏 , 故在流与颈之间连以S形饰物 。把手与流对称 , 下端亦置于腹部 。瓶口外侈度较玉壶春瓶为小 , 盖扣其上 。此种汤瓶主要以景德镇青花瓷器为多 , 浙江龙泉窑也有烧制 , 其他北方瓷窑未见有这类产品 。
推荐阅读
- 四 中国历代陶瓷茶具的演变
- 瑜伽的好处 练习瑜伽三大好处
- 中式糕点分类
- 1718字有几种写法
- 去三亚要护照吗 去三亚要不要护照
- 古歌,中国古典十大名曲有哪些?
- 中国弗兰是哪里
- 盘点东吴三大酒鬼,个个嗜酒如命不饮不欢
- 脑梗死对身体的三大危害 还不敷让你惹起注重
- 为什么说明朝是个三无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