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与24小时关系和养生
1、中医24时养生知识是什么?
按照东方养生的观念,睡眠与醒寤是阴阳交替的结果 。阴气盛则入眠,阳气旺则醒来,所以《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 。子时是晚11时至凌晨1时,此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是中午11时至下午1时,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如在这两个时间段熟睡对人身体有好处 。尤其子时,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而且睡眠质量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子时也是中医的经脉运行到肝、胆的时间,此养肝的时间应该熟睡 。如果因熬夜而错过了这个时间的睡眠,肝胆就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可表现为皮肤粗糙、黑斑、面色发黄等 。午时“合阳”时间则要小寐,即使不能够睡觉,也应“入静”,使身体得以平衡过渡 。
午时是中午11时到下午1时,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阴气尽则寐”,所以午时也应睡觉 。不过,阳气盛时通常工作效率最高,所以午休以“小憩”为主,只要半个小时即可 。因为午睡时间太长,会扰乱人体生物钟,影响晚上睡眠 。
子时:胆经当令
子时是指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这个时候是胆经当令 。“当令”就是当班的意思 。
生活当中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我们晚上吃完饭以后,8、9点钟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点就清醒了,所以现在很多人习惯11点以后开始工作 。还有的人到了夜里11点总想吃点东西,在屋子里找点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时候恰恰是阳气开始生发了,所以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好在11点前睡觉,这样才能慢慢的把这点生机给养起来,人的睡眠与人的寿命有很大关系,所以睡觉就是在养阳气 。
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阳气开始生发 。《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藏皆取于胆” 。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 。子时把睡眠养住了,对一天至关重要 。
丑时:肝经当令
丑时是指凌晨1点到3点,这个时候是肝经当令 。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好的睡眠,否则你的肝就养不起来 。
在这个时候阳气生发起来,而这个时候叫丑时,丑时是什么样子呢?丑字就像是手被勒住了,就好比这个时候阳气虽然生发起来,但你一定要有所收敛,有所控制,就是说升中要有降 。所以要想养好肝血,1点到3点要睡好 。
寅时:肺经当令
寅时是指凌晨3点到5点,肺经当令 。这个时间是人从静变为动的开始,是转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一个深度的睡眠 。人睡得最死的时候应该是3点到5点,这个时候恰恰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它是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的 。
心脏功能不太好的老人不提倡早锻炼,有心脏病的人一定要晚点起床,而且要慢慢地起,也不主张早上锻炼 。晚上是一片阴霾之气,你可以活跃一下 。而早晨是阳气生发的时候,你就顺其生发好了 。
卯时:大肠经当令
卯时是指早晨5点到7点,这个时候是大肠经当令 。这个时候,天也基本上亮了,天门开了,五点醒是正常的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正常地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来 。这个时候代表地户开,也就是肛门要开,所以要养成早上排便的习惯 。排便不畅,应该憋一口气,而不是攥拳 。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足了才有大便 。
辰时:胃经当令
辰时是指早晨7点到9点,这个时候是胃经当令 。胃经是人体正面很长的一条经脉,胃疼是胃经的问题,其实膝盖疼也是胃病,脚面疼也是属于胃经病,这些地方都是胃经循行路线 。
这时候吃早饭,就是要补充营养 。这个时候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所以说吃早饭是最容易消化的时候 。早饭吃多了是不会发胖的 。因为有脾经和胃经在运化,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多、吃好 。吃早饭就如同“春雨贵如油”一样金贵 。
巳时:脾经当令
巳时是指上午9点到11点,这个时候是脾经当令 。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 。我们的胃就像一口锅,吃了饭怎么消化?那就靠火,把脾胃里的东西一点点消化掉 。
脾是什么呢?脾字的右边是一个卑,就像古代的一个烧火的丫头,在旁边加点柴,扇点风什么的 。在五脏六腑里,脾就像个忙忙碌碌的小丫鬟,但如果她病了,我们五脏六腑这个大宅门就都不舒服了,就会得所谓的富贵病,比如说糖尿病什么的 。如果人体出现消瘦、流口水、湿肿等问题,都属于脾病 。
午时:心经当令
午时是指中午11点到13点,这个时候是心经当令 。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也要注重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点 。
对于普通人来说,睡子午觉最为重要,夜里11点睡觉和中午吃完饭以后睡觉,睡不着闭一会儿眼睛都有好处 。因为天地之气在这个时间段转换,转换的时候我们别搅动它,你没那么大的能量去干扰天地之气,那么怎么办呢?歇着,以不变应万变 。这个时候一定要睡一会儿,对身体有好处 。
未时:小肠经当令
未时是指下午13点到15点,这个时候是小肠经当令 。小肠是主吸收的,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精华,然后把它分配给各个脏器 。午饭要吃好,营养价值要丰富一些 。
心和小肠相表里 。表就是阳,里就是阴 。阳出了问题,阴也会出问题,反之同样 。心脏病在最初很可能会表现在小肠经上 。有的病人每天下午两点多钟就会胸闷心慌,可到医院又查不出心脏有什么问题 。因为小肠属于阳,是外边 。外边敏感的地方出了问题,里边的心脏肯定也会出现问题 。
申时:膀胱经当令
申时是指下午15点到17点,这个时候是膀胱经当令 。膀胱经从足后跟沿着后小腿、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上到脑部,是一条大的经脉 。
比如说小腿疼那就是膀胱经的问题,而且是阳虚,是太阳经虚的相 。后脑疼也是膀胱经的问题,而且记忆力衰退也是和膀胱经有关的,主要是阳气上不来,上面的气血不够,所以会出现记忆力衰退的现象 。如果这个时候特别犯困,就是阳虚的毛病 。
酉时:肾经当令
酉时是指17点到19点,这个时候是肾经当令 。肾主藏精 。什么是精?人的精,就像家里的“钱”,什么都可以买,什么都可以变现 。人体细胞组织哪里出现问题,“精”就会变成它或帮助它 。精是人体中最具有创造力的一个原始力量 。当你需要什么的时候,把精调出来就可以得到这个东西 。比如你缺红细胞,精就会变现出红细胞 。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元气藏于肾,元气是我们天生带来的,也就是所谓“人活一口气” 。这个元气藏在哪里?它藏于肾 。所以大家到一定年龄阶段都讲究补肾,而身体自有一套系统,经脉要是不通畅的话,吃多少补品都没用,补不进去,一定要看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 。
肾精足的一个表现就是志向 。比如:老人精不足就会志向不高远,小孩子精足志向就高远 。所以人要做大事,首先就是要保住自己的肾精 。
戌时:心包经当令
戌时是指晚上19点到21点,这个时候是心包经当令 。心包是心脏外膜组织,主要是保护心肌正常工作的,人应在这时准备入睡或进入浅睡眠状态 。
心是不受邪的,那么谁来受邪呢?心包来受邪 。很多人出现心脏的毛病都可以归纳为心包经的病 。如果你心脏跳得特别厉害,那就是心包受邪了,先是心怦怦地跳,然后毛病就沿着心包经一直走下去 。中医治病的原则就是从脏走到腑,所以当你懂得经脉就可以治疗这类病 。
心包经又主喜乐 。所以人体在这个时候应该去有些娱乐 。
亥时:三焦经当令
亥时是指晚上21点到23点,这个时候是三焦经当令 。三焦指连缀五脏六腑的那个网膜状的区域 。三焦一定要通畅,不通则生病 。
亥时的属相是猪,猪吃饱了哼哼唧唧就睡 。所以在亥时我们就要休息了,让身体和灵魂都沉浸在温暖的黑暗中,让生命和身体在休息中得以轮回 。
在中医理论中,不仅四季的变换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有一套相应的养生理论,一天24小时也是如此 。由于古人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因此这套养生之法又被清代养生家尤乘称为“十二时辰无病法” 。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经气像潮水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流动,在各经络间起伏流注,且每个时辰都会有不同的经脉“值班” 。如果能够顺应这种经脉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
亥时(晚9~11时),为三焦经当今,“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让身体有一个好的起点,就要从此刻拥有好的睡眠开始 。对老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难问题,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尽量在晚上11点半前进入睡眠状态 。
子时(子夜11~凌晨1时),胆经当今 。这段时间正是中医养生中特别强调的“子觉”时间《皇帝内经》里,“凡是十一藏取决于胆”讲的就是人体内有11个脏器都依赖胆经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够优质的睡眠以保胆经获得充足的能量 。
丑时(凌晨1~3时)为肝经当今 。精心养气是最好的保肝方法 。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年轻一族如在此时喝酒,将会对肝造成极大损伤 。
寅时(凌晨3~5时)肺经当今 。按照中医理论,寅时是人体阳气的开始,也是人体气血从静变为动的开始,必须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扰 。
卯时(早晨5 ~7时)大肠经当今 。早起不贪睡,晨起首先活动四肢筋骨,打太极拳,叩齿摩面或双手扣后脑,做“鸣天鼓” 。
辰时(上午7~9时)胃经当今 。活动后喝一杯开水,用木梳梳发百遍,然后洗漱,早餐应该清淡,要吃饱 。饭后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强烈锻炼 。
已时(上午9~11时)脾经当今 。开窗通风后,可从事脑力活动,但要注意劳逸结合,让眼睛得到及时休息 。
午时(上午11时~午后1时)心经当今 。这是午餐时间,除要营养丰富,荤素搭配外,建议可以喝点汤,菜要少盐 。酒可喝但不能醉 。饭后宜睡半小时,不要过多 。
未时(午后1~3时)小肠当今 。午睡后可做少量缓和运动,喝一杯茶 。
申时(下午3~5时)膀胱当今 。这是最好的学习时间,记忆力和判断力都很活跃 。除用脑学习外,要注意多喝水 。
酉时(下午5~7时)肾经当今 。这是肾虚者补肾的最好时机 。晚餐易少吃,清淡,可以喝点粥 。
戍时(晚7~9时)心包经当今 。准备睡眠,睡前要精心养气,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洗脚,睡易采取右侧卧位 。
总之,这种养生法的核心就是顺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重点睡好子午觉,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 。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简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 。四时养生,也即指四季养生,是指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调养护理的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
关于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已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书中还根据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养生细则,为四时养生理论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后世医家又继承和发展了四时养生的理论,使之在促进人们健康长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
而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一)四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四时与人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祖国医学理论在预防保健方面特别强调气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就是在治病时首先应明确一年的天气变化情况,在预防保健中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 。
(二)四时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 。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 。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顺时养生 。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 。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
【24节气与24小时关系和养生】养生之道;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移精变气,秋冬养阴,春夏养阳;
2、24小时对应12时辰,则12时辰对应哪五脏六腑?
“子午”二字,具有时辰、阴阳、和方位等含义 。从时辰看,一天 24 个小时,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就是十二个时辰;从阴阳变化来看,子时为阴盛时,午时为阳盛时;从方位来看,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
“流注”二字,是形容自然界水的流动转注,它涉及宇宙万物的变化 。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十二条经络对于气血的运行起着重要作用,而每条经络又都有其兴衰的时辰 。从古到今已被证明:在每条经最旺的时辰,运用针灸或口服相应的药物和食品,疗效可以高出其他时辰若干倍 。
子时 (23 点至 1 点 ) ,胆经最旺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 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 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 。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 “ 胆怯 ”。这个时辰养肝血(阴)最好 。
丑时 (1 点至 3 点 ) ,肝经最旺 。“ 肝藏血 。” 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 。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 。黄帝内经讲: “ 卧则血归于肝 ”。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
寅时 (3 点至 5 点 ) ,肺经最旺 。“ 肺朝百脉 。”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神充沛 。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剧咳或哮喘或发烧 。
卯时 (5 点至 7 点 ) ,大肠经最旺 。“ 肺与大肠相表里 。”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因此,大便不正常者在此时需要辨证调理 。
辰时 (7 点至 9 点 ) ,胃经最旺 。所以,人在 7 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 。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可以在 7 点清胃火 。胃寒者 7 点养胃健脾 。
已时 (9 点至 11 点 ) ,脾经最旺 。“ 脾主运化,脾统血 。”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 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 。否则唇白,或唇暗、唇紫 。脾虚者 9 点健脾;湿盛者 9 点利湿 。
午时 (11 点至 13 点 ) ,心经最旺 。“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 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 。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心率过缓者 11 点补心阳;心率过速者滋心阴 。
未时 (13 点至 15 点 ) ,小肠经最旺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人大肠,精华输送进脾 。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 。饭后两肋胀痛者在此时降肝火、疏肝理气;
申时 (15 点至 17 点 ) ,膀胱经最旺 。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 。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 。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尤为突出,在这个时间滋肾阴可调此证 。
酉时 (17 点至 19 点 ) ,肾经最旺 。“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 。肾为先天之根 。” 经过申时的人体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 。肾阳虚者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
戌时 (19 点至 21 点 ) ,心包经最旺 。“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 。邪不能容,容之心伤 。” 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 。心包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 。心发冷者戌时补肾阳;心闷热者戌时滋心阴 。
亥时 (21 点至 23 点 ) ,三焦经最旺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 。亥时三焦通百脉 。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 。可惜现代人能做到的很少,亥时百脉皆通,所以可以用任何一种进行调理 。
从亥时(2l点)开始到寅时(5点)结束,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随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时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这和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而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良是一样的道理 。
植物白天吸取阳光的能量,夜里生长,所以夜晚在农村的庄稼地里可听到拔节的声音 。人类和植物同属于生物,细胞分裂的时间段大致相同,错过夜里睡觉的良辰,细胞的新生远赶不上消亡,人就会过早地衰老或者患病 。人要顺其自然,就应跟着太阳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 。人在太阳面前小如微尘,“与太阳对着干”是愚蠢的选择,迟早会被太阳巨大的引力摧垮 。
通过前面介绍五脏六腑和12条经脉,可以看出,中医和西医对脏腑的着眼点是不同的 。西医讲的内脏是狭义的,比如心脏就是心脏,肝脏就是肝脏 。中医却不同,讲的是脏器系统,比如心的概念是以心脏为中心的循环网络,上至头皮,下及脚掌 。其他脏腑也是如此,它们的网络从头到脚无处不有 。所以,中医调养身体注重整体平衡,绝不就事论事,以偏概全 。
肠子
24小时对应12时辰,12时辰对应12位生肖 。23:00~1:00为子时是鼠;1:00~3:00为丑时是牛;3:00~5:00为寅时是虎;5:00~7:00为卯时是兔;7:00~9:00为辰时是龙 。以此类推······
3、二十四节气对人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节气时前后都会不舒服?
古人云: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人体也是随着这个规律进行的 。所以,人的起居应遵守这个法则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四季二十四节气和人体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精神活动 我国古代医学名著《黄帝内经》里有一篇专门讨论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精神活动的影响,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对于此篇,《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著名医学家吴鹤皋也说:“言顺于四时之气,调摄精神,亦上医治未病也”,所以篇名叫“四气调神” 。这里的“四气”,即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神”,指人们的精神意志 。四时气候变化,是外在环境的一个主要方面,精神活动,则是人体内脏气活动的主宰,内在脏气与外在环境问取得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2)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气血活动 我国中医认为,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如《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里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意思是说,在天热时则气血畅通易行,天寒时则气血凝滞沉涩 。《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里还说:四时的脉象,春脉浮而滑利,好像鱼儿游在水波之中;夏脉则在皮肤之上,脉象盛满如同万物茂盛繁荣;秋脉则在皮肤之下,好像蜇虫将要伏藏的样子;冬脉则沉伏在骨,犹如蛰虫藏伏得很固密,又如冬季人们避寒深居室内 。以上充分说明了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气血经脉的影响是显著的 。若气候的变化超出了人体适应的范围,则会使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 。如《黄帝内经》里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这里的泣而不行,就是寒邪侵袭于脉外,使血脉流行不畅;若寒邪侵入脉中,则血病影响及气,脉气不能畅通,就要突然发生疼痛 。(3)四季二十四节气与人体的互脏活动密切相关 在《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里曾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的问题,即五脏和自然界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 。在《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则具体地说:“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此外在《黄帝经》里还有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的明文记载 。事实上,四时气候对五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就拿夏季来说,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尤其是室外活动特别多,而且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再加上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特别炎热,故睡眠时间也较其他季节少一些 。这样,就使得体内的能量消耗很多,血液循环加快,汗出亦多 。因此,在夏季,心脏的负担特别重,如果不注意加强对心脏功能的保健,很容易使其受到损害 。由此可见,中医提出“心主夏”的观点是正确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古代,对一年季节的划分,一向有四季和五季两种方法,因人体有五脏,故常用五脏与五季相配合来说明人体五脏的季节变化 。(4)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水液代谢 关于这一点,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过论述,如《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篇里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水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意思是说,在春夏之季,气血容易趋向于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以维持和调节人与自然的统一 。
4、24节气歌 及对应节气 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歌》所对应的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歌词对应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冬雪雪冬小大寒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 。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注1)订立的一种用来表示季节变迁及指导农事的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只差一两天 。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中国正统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 。起源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反应气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 现代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准确地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 春季 立春 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2-5日交节 雨水 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月18-20日交节 惊蛰 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 春分 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 清明 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 谷雨 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 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 小满 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 芒种 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 夏至 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 小暑 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 大暑 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 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 处暑 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 白露 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 秋分 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2-24日交节 寒露 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 霜降 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 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 小雪 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 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 冬至 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 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月5-7日交节 大寒 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月20-21日交节 节气与中气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气(节)与十二中气(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 。月份 节气(节) 中气(气) 正月(寅) 立春 雨水 二月(卯) 惊蛰 春分 三月(辰) 清明 谷雨 四月(巳) 立夏 小满 五月(午) 芒种 夏至 六月(未) 小暑 大暑 七月(申) 立秋 处暑 八月(酉) 白露 秋分 九月(戌) 寒露 霜降 十月(亥) 立冬 小雪 十一月(子) 大雪 冬至 十二月(丑) 小寒 大寒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春...全文
1月:小寒,大寒
2月:立春,雨水
3月:惊蛰,春分
4月:清明,谷雨
5月:立夏,小满
6月:芒种,夏至
7月:小暑,大暑
8月:立秋,处暑
9月:白露,秋分
10月:寒露,霜降
11月:立冬,小雪
12月:大雪,冬至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
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
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
3.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
5.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
6.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
7.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
8.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
9.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
10.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
11.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
12.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
13.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
14.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
15.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
16.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
17.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
18.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
19.立冬:每年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20.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
21.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 。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
22.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
23.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
24.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
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每月两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
立春: 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
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
寒露:
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
小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 。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
大雪:
12月7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
推荐阅读
- 皇母娘娘与玉帝是什么关系
- 芒种节气食谱芒种节气养生原则
- 刘协死后谁做皇帝
- 剑与远征怎么升星
- 老年人便秘的饮食调节与生活护理
- 多肉植物夏季与冬季多少度休眠
- 皮皮虾的营养价值及功效与作用
- 黄蟮不能与什么同吃
- 鸡蛋的作用与功效 吃鸡蛋的忌讳
- 纯硫基与硫酸钾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