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品茶要求“境美、水美、器美、艺美”,所以如今茶艺馆似乎都是仿古风格,大同小异,许多茶馆尽管设于街边与闹市相接,但只要迈进店门,挑张台子坐下,看着茶叶在杯中翻涌落定,就仿佛走入另一个世界 。
过去老北京的茶馆是很讲究堂倌的,客人进屋跟朋友打招呼,那边茶就已经备好,不用问 。好的堂倌换家店铺,老茶客都会跟着换地儿 。时间长了,茶客就和服务小姐熟了,有的人虽然不常去,但小姐已经认识客人,并知道客人爱喝什么茶 。
【二 茶室偷得半日闲】晴耕雨读恪守中国文化
当去晴耕雨读时,正是傍晚时分 。茶馆设在一幢大厦的一层左角,门上一匾,上书“耕读园”,着以绿墨 。门铃一响,便有茶艺小姐过来招呼 。门口立有一黑底花图的屏风,绕之便入大堂 。茶馆不大,木制的隔板将这里分成了几个独立的小茶座,几把绘有松、竹、梅的硕大折扇,低可拂面的垂绿帘笼,檀香袅袅,灯光幽幽,弥漫着中国传统色彩的空气 。窗边有人在低头看书 。无语 。坐在窗前的案几上,看玻璃杯中的绿茶在水中缓缓舒展,游弋,沉落;窗外车来人往,来去匆匆,更觉得闹市中清静之难得 。
明慧茶院以茶立院
明慧茶院,位居郊野大觉寺中,大觉寺深邃幽远静谧,历来是皇亲国戚,高人雅士探访之处 。从中关村往西,渐入村野,单是路上情形,便知明慧茶院的确是个清静所在 。明慧茶院有辽时古碑,三百年玉兰,千年银杏,功德池桥边有老藤寄柏,四宜堂院中有鼠李寄柏,而碧韵清池则是由一整块天然大理石精雕细刻而成,更有松柏抱塔的奇观 。而大觉寺千百年来的水道构造,理水成系,使之动静交替,构成了泉水绕寺,穿廊跨院,石桥引渡,翠竹全生,绿萍浮水的景象 。在此小憩,丝竹声声,山间清凉之气渐入心脾,且有文仕茶、禅茶、农家茶、擂茶等各种茶艺表演 。每年春天的玉兰节更成为京城一景 。而中秋赏月的放莲花灯、猜灯谜,以及放生则无一不散发着汲古幽思,令人神往 。
但这些在茶院的周小姐看来仅是添雅助兴之处,“以茶立院”,则是根本 。周小姐说,客人到明慧来,固然是为了得一份清幽,然而单单只为此一项,未免是买椟还珠了 。茶院定期派专人下江南,精挑细选于茶叶故乡,或深入村镇,或探访茶园 。茶院的茶种齐备,品质俱佳,全在于此 。
“有多少人喝过正宗的宋种单枞,或者30-50年的普洱呢?又有谁知道在哪里能喝得到?茶院,主体为茶,我希望大家是为内容而来 。”周小姐接触茶已有十多年,茶乡的灵气以及多年的修为使她有一种清淡雅致之美,而谈吐中却不拘于旧式,对茶院经营亦颇有见地 。她习惯将市里称为“山下”,独有一种淡雅处之之趣 。她细数了大陆茶业从花茶到绿茶再到乌龙茶的转变,并且坦言下个时期的主体便是普洱 。“绿茶如人之年少,而普洱则是返老还童 。”周小姐看重茶的韵味,对一些快餐类的茶,她说只能说是饮品而非茶品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一般茶客虽然不能逐一通晓,但也要让看“热闹”的外行从中看到“故事” 。
周小姐是爱茶之人,对中国农大尚未有茶叶专业感到很遗憾 。茶不但是门技术,更是文化 。而现在的茶馆以及茶艺学校却都是速成式的,以此追逐潮流,附庸风雅,丢了茶文化的真谛 。
苏轼曾作《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若茶馆中人都如周小姐般对茶如此钟爱,且有佳人名士,再敬上佳茗,岂非妙哉?
艺鸿茶道
清名闻古道,开处有灵茶
此联书于艺鸿茶道的纸罐包装上,白色布纹纸,红色篆书章 。
如果你真的爱茶,那么艺鸿茶道不可不去,陈艺鸿女士更是不可不交 。
陈艺鸿,生于福建茶农之家,1994年来京,人大会计学毕业后在北京虽做了两三年公务员,却仍割舍不断对茶的感情,于是便毅然辞职 。按照陈艺鸿家乡人所说,扔了铁饭碗,捡了个泥饭碗 。最初,陈艺鸿在茶馆打工,“一听说哪里开了茶馆,就赶紧跑过去看”,从小的耳濡目染加上对茶的热爱,渐渐地,陈艺鸿已经能在茶馆独当一面,老板也乐于将店面交给她打理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艺鸿受一个机构所托,教授日本人中国茶文化,陈艺鸿便从此接触日本茶道 。2000年9月初,随着马连道茶城开业,陈艺鸿便在马连道茶城二层西南角开设了“艺鸿茶道”,终于“做了自己想做的” 。
茶馆的布置很是有趣 。两边是各式茶具,并附以标签说明品名、原料以及用途 。正中偏里一个中式展台,摆满了各种茶书 。乍一看像一个专售茶书的书店,而里间的案架则摆满了各种茶叶 。与其它茶馆遍设茶座不同的是,整个茶馆只有两套桌椅案几,看起来又像是一个茶店 。
“我喝茶已经习惯成瘾,有的人说喝茶睡不着觉,而在我则是不喝茶睡不着觉了 。”陈艺鸿说话带闽南口音,慢声细语 。她精通中日茶道,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说,千利休说中国茶道是天天泡茶,也正如老子所说“人人既用即是道”,哪怕用大搪瓷缸泡茶那也是道 。感慨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宁喝可乐不喝茶,陈艺鸿例数了茶与健康的关系,以及中国目前将茶文化与习惯脱链的问题,感触颇深 。谈话间有两个偶遇相识的朋友偷得浮生半日闲,过来闲坐 。正如陈艺鸿所希望的,“两三好友,地道的茶” 。自1998年开设茶艺课至此,陈艺鸿结识了中、日、韩众多茶友,有“当代茶圣”之称的吴觉农老先生的后人还亲自以茶书赠之 。
目前,陈艺鸿受一个日本顾客的启发,正考虑改良她的茶叶包装 。很多茶包装做的时候煞费苦心,而一旦茶叶喝完,包装就形同废品,造成很大浪费 。“比如茶盒”,陈艺鸿说“里面的丝绸衬可以做成茶巾,即便不是茶巾,哪怕是一整块布,不会被随手扔掉也是好的 。另外底座能不能再改良一下呢……”虽然与茶无甚关联,但却是我在茶馆中听到的最令人感动的话 。陈艺鸿与她的茶馆一样,引陶诗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闲暇之余,陈艺鸿还在中国农大开设面向全北京高校大学生的茶艺知识选修课,而第一学期校外学生就达800多人,让陈艺鸿大吃一惊 。她说自己是对茶的一种崇拜,因为茶是真实的 。
推荐阅读
- 西关老伯二十载茶壶之中寻乾坤
- 我要的是葫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我要的是葫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年级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饮食如何
- 房子卖掉后再买算不算二套房
- 不二情书的经典语录
- 波尔多液配好第二天能用吗
- 二十个素菜丸子做法
- 调脾散
- 补肺散
- 小满节气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