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淸楚《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论语》这部书,没有严格的纂编,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无紧密联系,大致的归了归类论语第一章 。全部书共二十篇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我喜欢《论语》的所有篇章,为什么这样回答呢?因为,如果你根据个人的喜好和自身职业、身份而言,喜欢某几章或哪一章,也就只能说尽是喜欢而己,并不真正深刻理解某章某句的真正内函和意义 。
《论语》这部书是孔子及弟子们的话语集编而成的,看起来不相关联,实际上都是相辅相成,篇章融为一体 。古人说:‘一切从《论语》开始’ 。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
《论语》教给人们怎样为政、做人、为人父、为人子、立志、生活、待人、交友、增智等 。可以说《论语》穷天地万物之理,究政教法度之制,辩治乱兴废之由,析身心修养之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略,是通权达变的艺术,是一种积极的用世思想,人生立世的学问 。
要想真正深刻理解《论语》中的每一章或句的要义,就要深刻研读《论语》的宗旨要义,研究悟透孔子思想精髓,通研《论语》的全部篇章,达到融会贯通 。真正的把《论语》中的学问运用到个人的生话工作中去,提高个人的人生价值!
所以,我喜欢《论语》这部书的每个篇章 。请友品荐!
如果理解《论语》的学而篇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第一章 。这几句话太过熟悉,特别是前两句,熟的让人从来不想其中的含义,习以为常自然地认为完全理解 。还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与思想无关,他们认为一个如此平常的现象,孔子有必要这样大呼小叫“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吗 。但是我们真的理解了吗?
让我们试着解释一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进而采用道纪的方法,也就是用自身的体验加以印证 。上小学时,老师将其解释成: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反正我不快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总会使我打瞌睡 。后来我又得到了这样的解释:学习而后经常实践不是很快乐吗?试想,如果你学得一门技艺,而后就不停的实践,最后你不烦我都烦了,这快乐从何而来呢 。起初我以为孔子所说的快乐也许不是我们能够简单体会到的,但是读了几遍《论语》之后,你会发现孔子在用最为简单的语言阐述生活、社会中的种种道理,如此一来,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孔子对生活的体验同我们有着这么大的差别呢?如果这是因为我们同圣人的理解能力有差别,那为什么在读到后面类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观点的时候又觉得孔子同我们的体验是那么的相同呢?也许我们将这个“学而时习之”给误读了!这句话位于《论语》的开篇,如此之简单,简单到了成为我们学习《论语》的障碍 。
于是有必要翻看一下不同版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看来主要的问题出在“时”字上面 。中关村图书大厦里有一面书架摆着众多版本的《论语》注释,从一方面可以看出如今国学的火热程度,可这眼花缭乱出版物对于一个想挑一本来学习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 。不过这样的状况对于我来说到是方便得很,因为可以很快地翻阅不同版本对同一句话的解释,从而对关于这句话的认识情况有一个总体了解,而更好的是还不必买任何一本书 。于是,我看到了对“学而时习之”总体认识情况 。这些解释通通将“时”解释为时时、时常、经常,只有一个版本将“时”解释成时代 。如果我们追根循源,最后会追踪到宋朝的朱熹,朱熹所作的《论语集注》中是这样写的:“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悦 。”后来的人们不加思索的接受了朱熹的这个注解 。但如果查《辞源》,“时”具有“时时”这个意思最早源于唐代 。如果孔子要说明“学习而后经常实践”的意思,他应该用“常”字,而不是“时”字 。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找一找“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 。就在同一章,三个段落之后,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时”字:“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而那个时的解释是时节,时机!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这个“学而时习之”的“时”也应该也解释成时机!由此,它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 。如果使用道纪的方法,回顾自己人生中的快乐之事时,都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遇到一起时产生的,孔子的人生体验一霎那间与我们接得如此之近 。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下就变得不那么平常了 。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实际上是人生观 。如此一来,它出现在《论语》的最开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来,《论语》给我们的感觉就完全改变了 。
孔子告诉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 。孔子不仅要阐述快乐人生的主题,而且一语中的,指出人生为何而乐,原来乐在学、时、习的交汇,这三者中的任何一项来得过于容易,都会使快乐大打折扣 。学、时、习与快乐之间似乎有某种乘积关系 。在这三者之中,学和习是人主观可以把握的,而时机不仅要靠天时,还要靠我们发现的眼睛,即洞察力 。但这三者之中“学”是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时机,付诸实践 。孔子承认在这个世界中存在天才,即生而知之者 。但更多的人,包括孔子自己都是学而知之者 。因此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强调“好学”的重要性 。于是才有了贯穿《论语》全篇关于学习的论述 。
我们不仅面临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还面临一个色彩斑斓的快乐社会,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以前在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脑子里反映的实际上是“友朋自远方来” 。难怪每当我们接待远方宾客的时候,喜欢脱口而出的总是这句话,但这恰恰是对这句话的误读 。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自远方来”也可以分为三个要素:“有朋”、“远方”、“来”,三者和一,不亦乐乎 。“有朋”表示人生中有志同道合的人,这个“有”字格外重要,也许我们会有很多朋友,但不一定志同道合,不一定可以交流思想,因此“有朋”中的“有”就显得格外珍贵 。同时它又是“德不孤,必有邻”中的“有”,孔子告诉我们这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定存在的 。而“远方”的意思是只有相距的远,才能有个人的空间,才能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各有所悟,古代的“远”可以等同于地理上的远,在信息,通讯发达的今天,长久不联系即是“远” 。即使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天天在一起,没有了创造不同领悟的各自不同的环境,那交流的乐趣也会打折扣 。最后的“来”也很重要,来是大家相聚一起,相聚的方式、场合、时机都会给相聚的快乐带来影响 。因此,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远方”、“来”与快乐之间也存在着某种乘积关系 。而“有朋自远方来”所带来的快乐是交流的快乐,是人与人互动的快乐,是快乐社会 。因此,出现在《论语》中的这个第二句话是社会观 。
【论语第一章,《论语》中最重要的是多少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非常容易理解,它讲的是做人 。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是贯穿《论语》的一个主题,而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方法去观察君子,让我们马上有一个对君子感官上的认识 。
以人生观、社会观、做人为开始的《论语》,就是用这样简单的语言展开了我们通常为之困惑一生的问题 。因此,“学而时习之”这一段作为《论语》的开篇当之无愧,“学而时习之”这一段有着与“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中相同的地位 。
推荐阅读
- 汤姆索亚历险记内容概括,《汤姆·索亚历险记》故事梗概?
- 池州翠微亭,如何鉴赏岳飞的《池州翠微亭》?
- 推荐一些情节恐怖的捉鬼小说
- 二十不惑上映了吗
- 周翡的三把刀叫什么名字
- 汪苏泷新歌,汪苏泷新歌《桃园》歌词?
- 小叶爱楠
- 小叶桑根
- 小叶柳
- 父亲树林和鸟表达了什么主题 父亲树林和鸟课文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