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谔,如何评价北宋名将种师中?

北宋种家军威名远扬种谔,不管史书还是演义中都是神一样的存在 。《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的老师王进避难到“老种经略相公”的麾下,而鲁智深则在“小种经略相公”之下做提辖 。

种谔,如何评价北宋名将种师中?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经略”是北宋的武官官职,全称“经略安抚制置使”,是边疆地区的军政大员,负责边疆地区的军民行政的最高长官,权力极大 。譬如鲁智深打死了镇关西,地方官不能抓他,因他是“小种经略相公”麾下的军官,必须请示了才能抓人 。
种谔,如何评价北宋名将种师中?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老种经略相公”指的是种师道(1126年病故),“小种经略相相公”则是指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1126年战死)了 。(《靖康之变》连环画,开篇就是讲种师中孤军无援助战败,种师中战死为北宋王朝灭亡的发端)
种谔,如何评价北宋名将种师中?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让金军、强盗都尊重的“老种经略相公”!大家都知道北宋末年的主战派是李纲,而种师道则是二号人物,领兵勤王,击退了金兵的第一次围困汴梁城,使北宋首都免于沦陷 。此后,宋徽宗、宋钦宗听信谗言,立马免了李纲的职务,种师道也被免职,居住在汴梁城内 。
种谔,如何评价北宋名将种师中?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金兵攻破汴梁城之前,种师道已经病死 。破城之后,金军将领们来看一看种师道在哪里,看看这位名震边疆的大将如何了!听说种师道已经去世之后,便找到了种师道的侄子种冽,守着被俘的北宋官员说:以前从战场上见过你的伯父,也曾经对战过,并没有战胜他,真的是一位好将军啊!如果宋朝采纳了种将军的策略,国都不会被我们攻破了 。
事后,金兵安排种师道的侄子种冽跟随种师道的灵柩回乡安葬,并没有扣留他 。回乡沿途中种冽遇到了强盗拦路抢劫,听说是种师道的灵柩之后,都拜祭种师道,礼送出境 。
【种谔,如何评价北宋名将种师中?】连对手金兵、强盗都尊敬的种师道,在徽钦二帝眼中却是一个不安定因素,北宋不亡国才怪!(种师中剧照)
“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随军勤王解围东京 。种师中和自己的哥哥种师道戍卫西北边疆,战功卓著 。1125年底,金兵分两路南下,西路军攻击太原,东路军直接攻击东京汴梁 。
种师中跟随种师道、姚古(山西另一军队世家)到汴梁勤王 。等各路勤王部队陆续到达之后,金兵自知不敌引兵退去 。种师中率领20000多宋军驻扎在滑州(河南滑县),拱卫东京汴梁的安全,而自己的哥哥种师道因为主张而被免去军队职位 。(《水浒传》中鲁智深出自种师中小种经略相公麾下)
谋划袭击金兵,功亏一篑 。1126年2月,不甘心失败的金兵西路军攻打太原、定州、河间三处之地,种师中率军援助太原的守军 。
他率军渡过黄河之后,军中侦查得知,西路军主帅完颜宗翰主力已经向南进行劫掠,只留下副将围困太原 。种师中建议宋钦宗出其不意的攻打劫掠的完颜宗翰部,这样如果击溃或者击败这支金军,太原之围可以自行解除 。
北宋朝廷担心不能胜利,坚决不让种师中偷袭完颜宗瀚额部队,措施取胜的良机 。等金军其他部队劫掠北返之时,种师中只得撤退了 。
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种师中战死 。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是北宋军队管理的“精髓”,确保武将谋权篡位 。危急时刻,北宋军队管理制度的致命缺陷在种师中身上体现的淋漓极致了 。
金军西路军围困太原城,扫荡太原城周边,然后在太原城周围建立壁垒,断绝太原城的一切对外往来,迫使北宋朝廷派军援救太原城 。(李纲像,主战派,催促种师中孤军深入,进军失败)
1126年5月,宋朝派遣种师中、姚古、张灏率领三路大军援救太原城 。种师中的率领的军队作战能力非常强,从河北井陉口进入山西,接连收复失地 。由于行军过于迅速,种师中担心自己孤军深入会遭到金兵的合击,于是在河北真定驻扎下来,静静等候其他两路军队的到来 。
金军西路军统帅正在大同休养,让手下的将士们到野外放牧 。这一消息被宋朝的间谍人员得知,以为金军要全线撤退,于是宋朝的枢密院官员判断金兵要全线撤退,急令种师中率军进军攻击金兵 。这就是宋朝军制惹得祸,朝中的军事参谋人员只根据一点情报,而不顾种师中孤军深入的危险,盲目下令进军 。
种师中不肯进军,就接连催促,称他拥兵自重,逗留观望,对金兵畏首畏尾 。种师中请另外两路军队会师在太原城下,一起对抗金兵,解围太原城 。自己的部队轻装前进,连辎重粮草等都没有带多少 。
种师中的部队作战能力还是非常强的,一路战斗推进到山西榆次,距离太原城也就有百里之遥 。种师中的军队虽然善战,但也经不住粮草短缺,另外两路人马都因为金兵的疑军而裹足不前 。这样种师中的军队就成了孤军,金兵集中力量对付他的军队,知道军粮短缺的消息之后,金兵的进攻更加猛烈了 。
没有军粮,种师中的军队溃散了非常多,而他自己却死战不退,手下的人只剩下100多亲随跟随他作战,最后力战而死 。种师中战死对北宋军队的将士影响非常大,最能打的都败于金兵,何况自己的部队,畏战情绪高涨,为北宋灭亡埋下了祸根 。
《宋史》对这一场败仗和种师中之死也有明确的判断:
师中欲出其背以掩之,可谓至计矣 。李纲、许翰顾以为怯缓逗挠,动失机会,遂至大衄,而国随以败,惜哉!
这里指李纲等主战派指挥失误,导致种师中战死,北宋失去了最后一支拱卫东京汴梁的将军和部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