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茶叶的发展:现代茶叶科技的成就

20世纪50年代起 , 茶业科技始得过且以复苏和发展 , 不少茶叶研究机构相继恢复 , 特别是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建立 , 标志着中国茶业科学研究进入一个新时期 。
这个时期 , 大体经历了复苏 , 起步以至取得众多成就的几个阶段 。
(1)茶业科技的复苏
1950—1957年期间 , 茶业科技试验工作主要由设有茶业专修科的大专院校、农林部所属的关部门、中国茶叶总公司、部分茶业试验场及有关单位分别进行 。
当时 , 我国茶业科技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 , 所以着重做了以下工作:首先是推广适用技术 , 恳复荒芜茶园 , 提高制茶技术和传授改制技术 , 发动能工巧匠 , 努力使炒茶实现工具化和半机械化 , 降低劳动强度 , 提高生产效率 , 改变落后的生产面貌;第二 , 广泛开展培训工作 。组织技术人员下乡下厂;第二 , 广泛开展培训工作 。组织技术人员下乡下厂 , 宣传和传授科技知识;第三 , 围绕提高茶叶质量 , 改变茶园低产面貌进行研究工作;第四 , 恢复和新建试验机构 。
1950年 , 安徽省祁门茶业改良场改名为“祁门茶叶实验改良场” , 场址设在祁门平里、以试验、示范为宗旨 , 属中国茶叶公司皖南分公司领导 。1952划归安徽农业厅领导 , 场部迁到县内城区 , 重新规划 , 添置图书 , 增加设备 , 逐步开展了研究工作 。1955年又改名为“祁门茶叶试验场” , 成为专业茶业科研机构 , 贯彻以科研为主 , 科研与生产示范结合的方针 。1951年1月四川省农业厅灌县茶叶改良场改为“四川省灌县茶叶试验场” 。同时 , 云南省成立“云南省农业厅佛海茶叶试验场” , 1953年又改名“云南思茅专署茶叶科学研究所” 。1952年湖南省将原“湖南茶事试验场高桥分场”定名为“湖南省农林厅高桥分场” , 至1955年又改名为“湖南省农林高桥茶叶试验站” 。1952年7月福建省福安茶叶改良场改建为“福建省福安茶叶试验站” 。1953年 , 贵州省将湄潭实验茶场改建为“贵州省茶叶试验站” , 归属省农业厅领导 。同年 , 江西省成立了“修水茶叶试验站” 。在1956年前后 , 不少产茶区也成立茶叶试验场 , 如浙江余杭茶叶试验场 , 江西省婺源县茶叶实验场 , 浙江三界茶叶试验场 , 四川省雅安茶叶试验站等等 。这些研究机构的恢复和新建 , 促进了中国茶业科技事业:使中国有了一批茶叶科研机构 , 建立了一支科技骨干队伍;开展了科学实验 , 取得了一批成果;编纂出版了《中国茶讯》、《茶叶导报》等刊物和小册子 , 宣传和推广了技术;培训了一批基层技术力量 , 为中国的茶业科技发展打下了基础 。
(2)现代茶业科技的起步
1957年 , 经国家批准 , 由蒋芸生、李联标、庄晚芳等人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1958年10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正式成立 。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茶叶研究机构的成立 , 标志着中国的茶业科学发展到一个新时期 , 使中国茶叶科技进入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阶段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各省茶研究及有关研究茶叶的单位一起 , 共同迎接现代化时代的挑战 。
1959年4月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首次在杭州召开了全国茶叶科学研究工作会议 。会议提出了“高产、优质、机械化”为茶叶科学的研究重点 , 同时明确了中国农业科学茶叶研究所与各省所(站)的业务指导关系 。1960年3月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根据国家长远规划 , 召开了第二次全国茶叶科学工作会议 , 会同各省所(站)制订了全国茶叶科学研究十年发展规划 , 进一步制订了茶叶科技方针 , 规定把改造老茶园 , 有计划建立新茶园 , 扩大面积 , 提高品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茶叶科学研究重点 。1962年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茶叶科学研究工作会议 , 主要研究讨论茶叶科学的长远发展规划 。中国茶叶科学研究走上了扎扎实实的发展道路 。
随着全国性茶叶研究所的建立 , 各产茶省加强了对茶叶科技工作的领导 , 对茶业科技机构又进一步作了调整和充实 。1959年广东省成立了“广东省英德茶叶试验场”;1960年“安徽省祁门茶叶试验站”改为“安徽省祁门茶叶科学研究所” , 1962年又改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1962年四川省灌县茶叶试验站迁址川东永川 , 改名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试验站” , 同时 , 贵州省茶叶试验站改名为“湄潭茶场茶叶研究所”;1963年云南省将“云南省思茅专署茶叶科学研究所”改名为“云南省勐海茶叶试验站” , 从而形成了全国共业研究机构网络 , 开始实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茶叶科研工作 。不少研究单位还工展了应用基础研究 , 将我国茶叶科学研究的深度大大推进一步 。由于科技人员坚持面向生产、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 , 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 有力地促进了茶和生产 。
此外 , 随着茶叶科学的发展 , 学术空气的高涨 , 各省有关茶叶的科研、教学、生产、贸易部门纷纷联合起来 , 还建立了全国及地方性的群众学术团体—茶叶学会 , 开展学术交流 。
(3)现代茶业科技的发展与成就
进入70的代以后 , 中国的茶业科技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首先 , 湖南、四川、云南等省茶叶研究机构都改为茶叶研究所 , 统属省级农业科学院领导 。此外 , 江西省成立了“江西省农科院蚕茶研究所”(1976年) , 湖北省成立了“湖北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 , 广西也成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茶叶研究所 。”1978年全国供销合作社在浙江省杭州市成立“杭州茶叶蚕茧加工研究所” , 1982年改为“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 。”1989年10月 , 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杭州成立了“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茶叶研究所” , 形成了中国茶叶科研的新体制 。
其次 , 中国茶叶学会和各产茶省学会相继恢复 。1978年 , 中国茶叶会在山西上太原中国农会学术讨论会上宣布复会 , 同年10月在云南昆明召开了中国茶叶学会学术讨论会 , 进行学术讨论和换届改选 。福建、浙江、湖南等省茶叶学会也恢复活动 。1978年期间 , 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湖南等成立了茶学会 , 1979年湖南成立蚕茶学会 , 1983年上海市成立茶叶学会 , 1980年北京市成立茶叶学会 。至1989年 , 全国已有15个省级茶叶学会 。据统计 , 中国茶叶学会已成为拥有3800余名个人、40余个团体会员的大型学会 。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发展 , 而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研究的进步 。据不完全统计 , 自1978年至1989年期间 , 全国茶叶科研获得200余项成果 , 目前有高级科研人员100余名、中初级科技人员400余名活跃在茶叶科研、推广战线上 , 有力地促进了茶生产、繁荣了茶叶科技 , 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 主要的有:
第一 , 建立了种质资源库 , 选育了一批茶树良种 。开展了对云南、海南、湖北神农架以及有关省茶树资源考察 , 收集了大量材料 , 为此 , 国家在西南边陲的勐海和华东沿海的杭州分别建成二个茶树种质资源库 , 活体保存材料达660份 , 输入数据库的数据近20000个 。在1981—1984年 , 农业部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合组织茶树资源考察队 , 在云南省发现了17个新种和1个变种 。在被收集的材料中 , 经过农艺性状、加工品质、生化特性、形态特征、细胞结构诸方面的研究的鉴定 , 将对品种亲缘关系 , 种的起源和演化 , 以及资源的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 , 全国各省登记在编的农家品种、育成品种、单株、野生茶树、引入品种、近缘植物等有1238份 , 还将有一大批材料要登记编入名录 。目前 , 我国经认定和审定的茶树良种已达52个 , 正在全国区域试验圃中的参试良种达40余个 。
第二 , 提供了一批适用技术 。茶树采摘从一把埒改为分批、分次、及时按标准采 , 从稀植改为条栽适度密植 , 从不施肥到科学施肥 , 从不修剪 , 以及土、水、保、垦等综合治理 , 初步改变了我国茶园的面貌 。使茶叶产量提高 , 品质改善 。在诸项适用技术中 , 肥料和种植密度在提高茶叶产量中起主要作用 。茶园从不施肥进入到施有机肥 , 从施有机肥进入结合施化肥(追肥) , 跨了一大步 。目前 , 我国茶园已开始进入施用茶园专用复合肥阶段 。不少茶叶专家认为 , “这是中国茶园的第三代肥料“ 。随着复合肥的施用 , 测土施肥 , 加强微量元素的补充等措施也相继采用 。我国50年代以前种植的茶园 , 多系丛式茶园 , 单位面积株数少 , 提倡条栽后 , 密度提高 。贵州湄潭茶叶研究所、浙江农业大学等提出的多条栽密植法 , 有利于早开园、早高产和早收效益 。实践证明 , 在我国管理水平不高的条件下 , 大面积茶园适度密植 , 是实现长短结合的高产、稳产的途径之一 。共园灌溉在我国是50年代未才开始 , 它对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 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 特别是对提高夏、秋茶的产量和品质有关明显的作用 。
在茶树植保研究上 , 初步探明了我国茶树病虫害的种类与分布 , 提出了中国茶树害虫种群演替规律 , 明确了主要害虫和病害的生活史 , 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而短、中期的茶树病虫害预测预报 , 较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发展 。在化学防治上 , 已提出近20种农药的安全使用间隔期 。农药降解、稀释规律的研究 , 将对及时、简化、有效地筛选新农药提供依据 。新一代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使用 , 使农药使用量大为降低 。防治技术上 , 超低量吹雾法的应用 , 大大降低了农药用水量 , 节省了防治成本 。与此同时 , 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敢取得成果 , 农抗101、苏云杆菌、白僵菌防治鳞翅目害虫效果良好 , 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病毒也大面积推广使用 。为了识别真假和伪劣农药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还研制农药速测器 , 保证了植保工作顺利进行 。
【近代茶叶的发展:现代茶叶科技的成就】 制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