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茶具的发展

【明清茶具的发展】 明清废团茶,散茶大兴,烹煮过程简单化,甚至直接用冲泡法,因而烹茶器皿亦随之简化 。但简化不等于粗制滥造,尤其对壶与碗的要求,更为精美、别致,出现各种新奇造型 。由于中国瓷器到明代有一个高度发展,壶具不但造型美,花色、质地、釉 彩、窑品高下也更为讲究,茶器向简而精的方向发展 。壶、碗历代皆出现珍品,如明代宜德宝石红、青花、成化青花、斗彩等皆 为上乘茶具 。壶的造型也千姿百态 。有提梁式、把手式、长身、扁身等各种形状 。图案则以花鸟居多 。人物山水也各呈异彩 。我国唐代茶碗重古朴,而宋代由于斗茶的出现,以茶花沫饽较品质高低,需要碗色与茶色和谐或形成鲜明对比,所以重瓷器色泽,而 明清以后,茶之种类日益增多,茶汤色泽不一,壶重便利、典稚或朴拙、奇巧,碗则争妍斗彩,百花齐放 。所以,仅明清壶碗组成 一个大型展览亦并不费难 。
明代时,品茶瓷色尚白,器形贵小,当时许多的 瓷窑多生产小而精巧、色白的茶具 。同时还出现了一 种“茶洗”,形状如碗和孟,底部有孔,是饮茶之前用 来冲洗茶叶的 。16世纪中国瓷器出现在法国市场,致使法国人惊叹不已,大加赞扬 。明代中期以后,又出现了用瓷壶和紫砂壶的风尚 。
据《阳羡瓷壶赋·序》记载,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的供春,在明代还有三位制壶名家: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 。他们所制的各种名壶,风格高雅、造型灵活,古朴精致的艺术韵味,妙不可言 。清代的制壶名家有陈鸣远、惠孟臣、陈鸿寿、杨彭年和邵大享等 。紫砂壶的出现,为茶具的发展提供了又一个广阔的天地 。
到了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也相继而起 。清代京师,则自有独特的高雅茶具 。老北京大家贵族、宫室 皇廷,乃至以后许多高档茶馆,皆重盖碗茶 。此种茶杯一式三 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盖 。盖碗茶又称“三才碗” 。三才 者,天、地、人也 。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 “地”,茶碗居中,是为“人” 。一副茶具便寄寓一个小天地,小宇宙,包含古代哲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盖碗茶源于何时,至今无定论 。茶托又称“茶船”,民间相传为唐代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所造,始为木托,后以漆制,始称茶船 。但从目前考古发掘来看,茶托的出现肯定更早,所以崔宁之女创茶船之说也只能作故事传说来看 。益碗茶具有许多花样,常绘山水花鸟,多出名人手笔 。碗内又绘避火图 。有的连同茶托 为十二式;也有的十二碗加十二托,为二十四式,以备茶会之 用 。清化茶托花样繁多,有圆形、荷叶形、元宝形等等 。北京气 候高寒,茶具以保温为要,所以盖碗茶具一时风行,此风一起,影响各地 。尤其是四川等地,大街小巷,处处茶馆皆备盖碗茶,至 今特色不减 。明清以后,茶具不仅为实用,而且成为十分典雅的工艺品,许多家庭喜欢摆一套精美茶具,有客来沏一壶好茶,列杯分茗,既 是亲朋情谊,又是艺术品的陈列欣赏 。中国人茶艺观点可以说已深入千家万户 。中国瓷器向来知名世界,饮中国茶,又用中国茶具方为完美 。茶与茶具结合,推动了中国茶文化向外扩展 。自明以来,我国出口贸易中茶与瓷器皆为大宗,近代更是如此 。直至现代,中国茶具仍为世界各国所宝爱 。今之东南亚国家,明明是自己烧制的茶具,却以“中国瓷器”相标榜,以抬高身价 。小小茶具对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