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起源问题虽然较难考证,但历史上的一些痕迹和史料却为茶树起源提供了不少佐证,使人们能从多方面去了解和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取得了科学的结论和论证 。
1.最早的茶字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 。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 “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 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 “茗”等称谓,均认为是茶之异名同义字 。唐陆 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三曰 蔎,四曰茗,五曰” 。总之,在陆羽撰写《茶经》中,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 。由于茶事的发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来越多,生有了区别的必要,于是从一字多义的“茶”字中,衍生出“茶”字 。陆羽在写《茶经》(公元758年左右)时,将“荼”字减少一划,改写为“茶” 。从此,在古今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 。
在中国茶学史上,一般认为在唐代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茶”写成“荼”,读作“tu” 。据查,荼字最早见之于《诗经》,在《诗·邶风·谷风》中记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豳风·七月》中记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但对《诗经》中的荼,有人认为指的是茶,也有人认为指的是“苦菜”,至今看法不一,难以统一 。开始以荼字明确表示有茶字意义的,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尔雅》(约公元前2世纪秦汉间成书),其中记有:“,苦荼” 。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认为这指的就是常见的普通茶树,它“树小如栀子 。冬生(意为常绿)叶,可煮作羹饮 。今呼早来者为荼,晚取者为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说:“荼,苦荼也 。”北宋徐铉等在同书的注中亦认为:“此即分之茶字” 。而将“荼”字改写成“茶”字的,按南宋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记》所述,乃是受了唐代陆羽《茶经》和卢仝《茶歌》的影响所致 。明代杨慎的《丹铅杂录》和清代顾炎武的《唐韵正》也持相同看法 。但这种说法,显然有悖于陆羽所撰《茶经》的说法 。陆羽提出:茶字,“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接着,陆羽在注中指出:“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搽,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 。”明确表示,茶字出自唐玄宗(公元712~755年)撰的《开元文字音义》 。
不过,从今人看来,一个新文字刚出现之际,免不了有一个新老交替使用的时期 。有鉴于此,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后认为,茶字的形、音、义的确立,应在中唐以后 。他在《唐韵正》中写道:“愚游泰山岱岳,观览后碑题名,见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刻荼药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刻荼宴字,皆作荼……其时字体尚未变 。至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钻》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休书《圭峰禅师碑》茶毗字,仅减此一划,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 。”而陆羽在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著《茶经》时,在流传着茶的众多称呼的情况下,统一改写成茶字,这不能不说是陆羽的一个重大贡献 。从此,茶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一直沿用至今,为炎黄子孙所接受 。
当然,这只是说,从先秦开始到唐代以前,茶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尚未定型而已,其实,早在汉代就出现了茶字字形 。在有关汉代官私印章的分韵著录《汉印分韵合编》中,有荼字七钮,字形如下:
其中,最后两个荼字的字形显然已向荼字形演变了 。此后,三国时张辑撰的《广雅》、西晋陈寿撰的《三国志·韦曜传》、晋代张华撰的《博物志》等,也都出现过“茶”字的字形 。可见,汉时荼与茶为一字 。再从读音来看,也有将荼字读成与茶字音相近似的 。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荼陵侯刘沂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十三个属县之一,称荼陵县 。在《汉书·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颜师古注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 。所以,在《邛州先茶记》中说颜师古的注是:“虽已传人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 。有鉴于此,也有人认为将荼改成茶字,并读成现在的茶音,始于南朝梁代(公元502~557年)以后(见清顾炎武《求古录》) 。但从古代和现代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大都认为中唐以前表示“茶”的是“荼”字,虽然,在那时已在个别场合,或见有茶字的字形,或读有茶字的字音,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茶字,字形、字音和字义三者同时被确定下来,乃是中后及以后的事 。
茶字虽从中唐开始被普遍采用,但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加之地域辽阔,方言各异,因此,同样一个茶字,发音亦有差异,如广州发音为“chá”,福州发音为“tá”,厦门、汕头等地发音为“tè”,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发音为“chái”、“zhou”或“chà”。至于兄弟民族,发音差别更大,如云南傣族发音为“la”,贵州苗族发音为“chú ta ”,等等 。由于茶叶最先是由中国输出到世界各地的,所以,时至今日,各国对茶的称谓,大多是由中国人,特别是由中国茶叶输出口地区人民对茶的称谓直译过去的,如日语的“chà”,印度语的“ch?”都为茶字原音 。俄文的“Чa?”与我国北方对茶叶的发音相近似 。英文的“tea”、法文的“thé”、德文的“thee”、拉丁文的“thea”,都是照我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区人民的发音转译的 。
此外,如奥利亚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的茶字的发音,也都是我国汉语茶字的音译,大致说来,各国对茶的发音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茶叶由我国海路传播去的西欧等国,茶的语音大多近似我国福建等沿海地区的“te”音和“ti”音,如英国的tea 。法国的the、荷兰的thee、意大利的te、德意志的tee、南印度的tey、斯里兰卡的they等;茶叶由我国陆路向北、向西传播去的国家,茶的语音近似我国华北的“cha”音,如苏联的“Чa?”、土耳其的chay、蒙古的chai 伊朗的chay、波兰的cbai、阿尔巴尼亚的chi等,还有朝鲜的sa、希腊的tsai、阿拉伯的chay等,也与我国华北的茶语音相近 。
通过茶字的演变与确立,它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字的形、音、义,最早是由中国确立的,至今已成了世界各国人民对茶的称谓,只是按各国语种变其字形而已; 还告诉人们: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
还值得一提的是,自唐以来,特别是现代,茶是普遍的称呼,较文雅点的才称其为“茗”,但在本草文献,如《新修本草》、《千金翼方·本草篇》、《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等,以及诗词、书画中,却多以茗为正名 。可见,若是茶之主要异名,常为文人学上所引用 。
2.先前的茶树
在唐代陆羽撰写《茶经》之前,中国的古代史料中,早已有关于茶事的记载了 。例如,在茶史研究上,每每要提到上古时代的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通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尝百草是我国流传很广、影响很深的一个古代传说,这在《史记·三皇本纪》、《淮南子·修务训》、《本草衍义》等书中均有记载 。那么,神农是什么时代,何等样人呢?据《庄子·盗跖篇》和《白虎通义》称:神农时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类已进入新石器的全盛时期,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已渐趋发达,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时代 。神农则是这一时期先民的集中代表 。“神农尝百草,日通七十二毒,……”虽是传说,但如果说它总结了原始社会人们长期生活斗争的经验,而把功劳集中于神化了的神农,也是无可非议的 。至于原始社会以茶解毒,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而且即使以今人的眼光看来,也有一定的科学根据 。若按此推论: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迄今当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
不过,正式见诸文字记载的,是公元前200年左右秦汉年间的字书《尔雅》,称茶为“析”;汉代司马相如的《凡将篇》,称茶为“诧”,将茶列为二十种药物之一,是我国历史上把茶作为药物的最早文字记载 。东汉杨雄的《方言》谈及蜀西南产茶,称茶为“蔎” 。还有东汉华伦的《食论》、壶居士的《食忌》中,也都有茶的药理记述 。公元3世纪三国魏时博巽撰的《七诲》中,提到四川大渡河以南及云南、贵州等省有茶 。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谈到浙江吴兴出御茶 。又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也谈到茶事 。此外,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弘君举的《食檄》、郭璞的《尔雅注》亦有茶之记载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公元350年左右,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其中多处谈到茶事 。其中,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谈到:“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于,故吴楚及巴皆曰子……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 。”这一史料把我国茶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推前到春秋战国以前的周武王时期 。据《史记·周本纪)所述,周武王率南方八国伐纣在公元前1066年 。也就是说,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巴蜀一带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了 。该书又载;“园有芳香茗”,表明在巴蜀一带,周代已有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且在《华附国志·蜀志》还提到:“南安(相当于今四川省乐山县)、武阳(在今四川省彭山县),皆出名茶 。”说明四川的乐山、彭山,在周代已是我国的名茶产地了 。
其实,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 。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来,又隔了很久很久以后,才逐渐见诸于文字记载 。中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导致了各地区的先民对茶的认识和对茶称呼的不一致性,上文中提及的唐代以前茶的各种异名,就是佐证 。所以,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了,但茶的起源肯定还要早得多 。
茶起源于何时?按植物分类学的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先找到茶树的亲缘 。据研究,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的早期;双手叶植物的繁盛时期,都是在中生代的中期;而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出现,又是在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地层中;在山茶科里,山茶属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群,它发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而茶树在山茶届中又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 。所以,据植物学家分,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
3.古老的茶文物
综上所述,茶树最早为中国人所发现,最早为中国人所利用,最早为中国人所栽培 。同时,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文物,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提供了中国是茶树起源地的辅证 。
茶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关系到茶的文物十分繁杂,诸如茶人、茶具、茶书、茶画、山泉,以及有关的茶文化遗址等等,无一不是茶文物的组成部分 。
与茶的发现和利用紧密相联的神农氏,在中原大地留有许多与他有关的遗迹 。地处湖北,接近川、陕交界处的神农架,是一个原始森林区,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100多米 。据初步估计,这里盛产包括茶叶在内的药材共130余种,这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相符 。此外,在湖南省B县还有神农墓与神农庙 。县原属茶陵县,在西汉时,就是我国茶叶的主要产区 。从上可见,神农与茶似有联系 。
唐代陆羽,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作者,湖北竟陵(今天门县)人 。他所著的《茶经》,茶学者经常提到的还有33种版本存世 。在他的家乡,保存有文学泉、陆子井、陆子泉、陆羽亭和陆公祠,收藏了为纪念茶坛宗师陆羽的“古雁桥”和《古雁桥碑》刻等 。陆羽故居西塔寺及寺内的陆子井遗址已开始修复 。当年,陆羽考察茶情,传授茶风,探寻泉水所到之处,仍留有不少古迹 。现存的江苏无锡的惠山泉,传为陆羽品题,由元代赵孟頫书,号称天下第二泉 。苏州虎丘的陆羽井,井口一丈见方,四壁镶石,俗称观音泉 。元人顾瑛称其是“雪雯春泉碧,苔侵石甃青”,也是陆羽当年烧水煮茶品茗之处 。《陆文学自传》中提到的“上元初(唐肃宗年号,即公元760~761年),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谭宴永日 。”说他与诗僧皎然同居于浙江吴兴杼山妙喜寺,如今杼山还在,苕溪犹存,这一带人民饮茶仍保持陆羽遗风 。属苕溪流域的浙江省余杭县,据古籍《双溪十景》记载:“苧翁泉呼陆家井,唐隐士陆羽号桑苧翁,著有茶经传世,隐居将军山麓之泉畔 。”如今,将军山麓的陆家井,虽历经1200余年,但直到现在,当地老人仍叫此并为苧翁泉或陆家井 。
饮茶风尚和茶种最早传到朝鲜和日本 。6世纪下半世纪,中国佛教开创华严宗、天台宗后,这两个宗派相继传入朝鲜,随着佛教界僧侣的相互往来,茶叶文化也带到朝鲜半岛 。日本开始饮茶最晚是在公元729年,即日本圣武天皇于天平元年四月八日,召集僧侣百名在宫廷讲经,次日,又召见赐茶(又称行茶) 。至于从中国带回茶籽在日本种植,则是唐代中叶的事了 。据历史文献记载,唐德宗贞元年间,日本高僧最澄到中国天台山(在浙江省天台县境内)国清寺拜道邃样师为师 。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从天台国清寺师满回国时带去茶种,种植于日本近江(即贺滋县),这是中国茶种向外传播的最早记载 。如今,天台国清寺依然存在,经整修后,更是面目一新 。中日两国佛教界人士,为纪念这位文化艺术的交流者,在天台国情寺树碑立传,以效后世 。
浙江省余杭县境内的径山寺,是唐宋时代的著名寺院 。南宋开禧年间(公元1205~1207年),孝宗皇帝亲自御笔赐额“径山兴圣万寿禅寺” 。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日增南浦昭明来径山寺拜虚堂和尚为师学佛 。他回国时,把径山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一并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以茶论道的茶道 。如今,径山寺虽只存断墙残壁,但御碑“径山兴圣万寿禅寺”以及池、潭、井、泉和峰、岩、谷、石依然存在,径山古刹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即将开始整理修复 。不久,将重视径山寺原貌 。
历史文献资料表明:我国古代野生大茶树遍及南方诸省,特别是四川、云南、贵州,多有发现 。据陈兴琰报导,1961年在海拔1500米的云南省勐海县巴达的大黑山密林中,发现一株树高32.12米(前几年,树的上部已被大风吹倒,现高14.7米),胸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估计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周围都是参天古木 。据虞富莲报导,在海拔2190米的云南省澜沧县怕令黑山原始森林中,也有一株树高21.6米,树干胸围1.9米的野生大茶树 。在勐海县南糯山还有一株大茶树,树高 5 5米,树冠 10.9 ×9.8米,胸围1.4米,据当地哈尼族史传记,此茶树种植已历 55代,达 800年之久 。这些古老的大茶树是当今存世的活文物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茶进行研究并撰写为书的国家 。最早见到茶名“茶”字字形的第一部字书《尔雅》,以及最早记述中国种茶、饮茶的公元前 1100多年的《华阳国志》,尚存于世 。最早出现“茶”字字形的汉代玺印,还可在《汉印分韵合编》中找到影踪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先后有33个以上版本问世,在北京图书馆还收藏着明代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华呈刻递修本 。
此外,在新疆土鲁番地区的唐代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幅《对弈图》,上面画着一个持女,手捧茶托端着茶 。在出土的唐宋其他古墓葬壁画中,也每每可以见到有品茗的图像 。唐代官居右相的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卷》,至今尚存于世,内中也有品茗场面 。
【茶树起源的佐证】近年来,我国在发掘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时,出土了不少简文、帛书等文物,这些物品距今已有2100 多年历史了 。墓中一幅敬茶仕女帛画,是汉代皇帝贵 族烹用茶饮的写实 。在随葬清册中,还有“ —— 笥”和“笥”的简文和木牌文 。据王威廉查证,“” 就是“”的异体字 。所以,所谓“——笥”和“笥”,就是“ (即苦荼,指茶)——箱”和“箱”之意,这是至今发现的最早茶叶随葬品 。
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唐代秘藏的 出土,为研究我国茶具历史和饮茶习俗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这批稀世珍宝已在地宫中封存了1100多 年 。其中,有富丽堂皇、璀璨夺目的金银器茶具;有凝 霜澄水、玲珑玉润的琉璃茶具;有失传已久,青中泛白的秘色瓷茶具 。
金银器茶具,极少有传世品,至于唐代的金银器 茶具,此次发现尚属首次,堪为国之瑰宝 。这次出土的唐代金银器茶具,多为唐僖宗(公元873~888年)供奉 。有供碾茶用的鎏金壶门座茶碾子;有供碾茶后作筛分用的鎏金仙人驾鹤壶门座茶罗子;有供烘团茶用的金银丝结条笼子和鎏金镂空鸿雁球路纹银笼子;有供贮存茶叶用的鎏金银龟盒;有供放盐和其他调料用的摩揭纹蕾钮三足盐台和鎏金人物画银坛子;有供调茶用的鎏金使乐纹调达子;有供煮茶用的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有供煮茶时夹炭用的系链银火箸,有供取茶用的鎏金飞鸿纹银匙等 。它表明中国在唐代时宫廷达官显贵饮茶风气已十分盛行 。尽管在这以前,我国已有饮茶的茶具和风俗的文字记载,但并无实物为证 。这次法门寺塔地宫出土的一整套茶具正是唐代饮茶之风盛行的有力物证 。
地宫中收藏的素面圈足淡黄色琉璃茶托和茶盏,是地道的中国产品,虽然造型较为原始简朴,装饰也未见笔墨,质料微显混浊模糊,但它证明:我国的琉璃茶具的制作,在唐代已经起步 。
秘色瓷茶具,以往只见文献记载,却不见实物 。这次法门寺出土,由唐懿宗(公元859~872年)供奉的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表明我国唐代的瓷茶具 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以往认为秘色茶具制作可能出现的最早时期在五代,这次的发现把它提早到唐代 。这不但揭开了秘色茶具之谜,而且改写了秘色茶具的历史 。
上述这些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文物,从一个侧面 证明了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这对研究茶的 起源,以及茶树栽培史、茶叶加工史、饮茶史、茶文化史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推荐阅读
- 象棋云雾的传说
- 机箱风扇很响
- 移动热点是什么意思
- 吃萝卜的禁忌及影响
- 荷兰特产
- 蜂鸟吃什么
- 地丁泡脚的功效与作用
- 野地瓜藤的功效和作用
- 新会陈皮泡水喝的十大功效,喝新会陈皮泡水好处原来这么多
- 男性厌食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