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剑亳历史

天柱山制茶历史悠久 , 唐代著名茶典《膳夫经手录》就有记载:“舒州天柱茶 , 峻拔遒劲 , 甘香醇美” 。天柱剑毫多产自海拔500米以上的深山之中 , 茶叶因常年受云霭浸漫 , 为淑气所钟 , 不用熏焙自然清香 。每年谷雨前后茶农开始采摘新茶 , 由于均选用“一芽一叶” , 因而产量有限 。取少许置于杯中 , 用开水冲泡 , 只见茶叶徐徐伸展 , 汤色碧绿 , 香气袭人 , 入口甘醇 。天柱剑毫创制于唐代 , 称舒州天柱茶 。1980年恢复生产 , 因外形扁直似剑 , 故称天柱剑毫 。天柱剑毫的开发 , 始于1978年 。初名“奇峰” , 出自大诗人李白赞誉天柱山主峰“奇峰出奇云”诗句 。开始仿制毛峰 , 后又改为剑状 , 仿天柱山笋子峰 。次改“晴雪” , 以茶身满披白毫 , 以“天柱晴雪”风景之名为名 。最后 , 以形似利剑 , 满披白毫 , 定名“天柱剑毫” 。一个名茶 , 花了8年功夫 , 凝聚了许多茶农、技术人员和茶叶专家的汗水和智慧 。?唐代陆羽《茶经》有舒州太湖县潜山产茶的记载 。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有“舒州天柱茶 , 虽不峻拔遒劲 , 亦甚甘香芳美 , 良可重也”的记述 。唐代《玉泉子》中有一个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昔有人授舒州牧 , 李德裕谓之曰 , 到彼郡日 , 天柱峰茶可惠三角 , 其人献之数十斤 , 李不受还 , 明年罢郡 , 用意求精 , 获数角投之 , 德裕阅而受曰 , 此茶可以消酒食毒 , 乃命烹一瓯 , 沃于肉食内 , 以银合闭之 。诘旦 , 因视其肉 , 已化为水 , 众服其广识” 。作者用极为夸张的手法 , 阐述了舒州天柱峰茶能解酒消食的功效 。北宋乐史《大平寰宇记》记载:“舒州土产开火茶 , 怀宁县多智山 , ……其山有茶及蜡 , 每年民得采掇为岁贡 。”当时潜山尚未建县 , 归怀宁管辖 , 开火茶为潜山所产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论茶 , 唯言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 。说明天柱茶在北宋以前 , 就与阳羡茶、顾渚茶、蒙顶茶并列 , 可知名气之大 。南宋王观国《学林》记述:“薛能谢刘相公寄茶诗曰 , 两串春团敌夜光 , 名题天柱印维扬 。茶之佳品 , 珍逾金玉 , 未易多得 , ……以两串寄薛能者 , 皆下品可知也 。”薛能是唐代诗人 , 王观国在引用他赞誉天柱茶的诗句后 , 又说好茶珍贵不易多得 。又据《潜山县志》载:“茶以皖山为佳 , 产皖峰 , 高矗云表 , 晓雾布蔓 , 淑气钟之 , 故其气味不待熏焙 , 自然馨馥 , 而悬崖绝壁间 , 有不得自生者尤为难得 , 谷雨采贮 , 不减龙团雀舌也 。”?天柱茶在唐、宋时 , 即美名远扬 , 而后却销声匿迹 , 湮没失传 。其原因无以考证 。为了开发天柱山茶叶资源 , 适应天柱山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 , 经过六年的研究、试制 , 终于在1985年成功地创制出名茶“天柱剑毫” , 使天柱名茶重放异彩 。正式命名?天柱剑毫创始于七十年代末 , 几经工艺改进 , 1985年春 , 名茶采制一开始 , 原潜山县农业局请来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到下河茶场现场指导 。陈椽教授肯定了当时的制作工艺 , 并建议在做形过程中增加搭和提毫两种手法 , 强调烘干一定要分三次进行 。根据陈椽教授建议 , 最后定名“天柱剑毫” 。独特、品质优异”而一举夺魁 , 并成为全国十大新名茶 。天柱剑毫特点?天柱剑毫茶品质特点概括为:色翠匀齐毫显 , 扁平挺直似剑;花香清雅持久 , 滋味醇厚回甜;汤色碧绿明亮 , 叶底匀整嫩鲜 。以其“叶绿、汤清、香醇味厚”而闻名 , 品尝此茶后 , 有“入口浓醇、过喉鲜爽 , 口留余香、回味甘甜”之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