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养生不盲从

惊蛰养生不盲从
惊蛰 , 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 , 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5日或6日 , 此时太阳处于黄经345度 。农历书中记载:“斗指丁为惊蛰 , 雷鸣动 , 蛰虫皆震起而出 , 故名惊蛰 。”“斗”即斗纲 , 也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勺三颗星 。它们随着天体的运行 , 斗纲所指的方向和位置也在变化 , 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 。在阳历中 , 斗指丁时 , 太阳正处于黄经345度 。
“惊”即惊动 , “蛰”是一个形声字 , 从虫 , 执声 , 本义是动物冬眠 , 藏起来不食不动 。《说文》解释说 , 蛰 , 藏也;《尔雅》给出的意思是 , 蛰 , 静也;《易·系辞下》给出的注解是 , 蛰 , 潜藏也 。总的来说 , 惊蛰就是天气转暖 , 春雷初响 , 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 。可见 , 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
而事实上 , 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 , 并不是隆隆的雷声 , 而是逐渐回升的气温 。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 , 地下的温度自然也随之升高 。蛰伏在地下的虫子对温度极为敏感 , 感觉到春天的气息 , 它们就开始到地面一_L活动了 。
惊蛰时节 , 我国有些地区已是桃红李白 , 黄莺鸣叫 , 紫燕翻飞 , 大部分地区都已开始春耕 。有谚语云:“惊蛰过 , 暖和和 , 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时节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的差异 , 分别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而进行合理的调养 。
人的体质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 会形成各种相对稳定的特征 。
这些特征往往决定着机体对外在环境变化所作出的反应 , 通常表现为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在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 。因此 , 惊蛰时节养生应因人而异 , 不能一概而论 。
体质差异实际上是指体质养生中因人养生的·个方面 。由于人体察赋于先天 , 受制于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 , 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 , 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的某种特征 , 这种特征往往又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 , 因此在养生中要因人而异 , 不能一概而论 。
中医所说的体质是形与神的综合反映 。所谓“神” , 是指人体在后天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为等心理功能方面的总和 。“行”与“神”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
我国早期的医学著作《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的形体、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映、意志强弱、性格静燥 , 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 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 。此书又根据经络气血在头面、四肢所反映出的生理特征 , 将上述体质类型进一步细化 , 每一类又分成五类 , 从而得出了“阴阳二十五人”之说 。
《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 , 由于东西南北中五方地域环境气候各不相同 , 居民的生活习惯也有差异 , 人们所形成的体质不同 , 易患不同的病症 , 因此治法也应有所区别 。
朱丹溪的《格致余论》也说:“凡人之形 , 长不及短 , 大不及小 , 肥不及瘦 , 人之色 , 白不及黑 , 嫩不及苍 , 薄不及厚 。而况肥人多湿 , 瘦人多火;白者肺气虚 , 黑者肾不足 。形色既殊 , 脏腑亦异 , 外证虽同 , 治法迥别也 。”
《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中又有:“要知易风为病者 , 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 , 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 , 阴气素衰 。易伤食者 , 脾胃必亏;易老伤者 , 中气必损 。”
可见 , 体质不同 , 发病的原因也就不同 。而改善不良的体质状态 , 也正是养生的二关键 。
【惊蛰养生不盲从】体质不是固定不变的 , 即使在同一环境中 , 只要我们积极地面对生活 , 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养生措施 , 也是可以改良体质 , 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