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通缉画像靠谱吗 古代通缉画像有用吗
文章插图
古时候没有相片,所以想要寻人、或者抓捕罪犯只能通过画像把人的相貌给大致描绘出来 。
不过通过画画的方式难免会出现偏差,不能保证画像和要找的人完全一样,那古人通过画像抓捕罪犯的成功率到底高不高呢?如果抓错人了怎么办?实际上,通过这种方式难免会出现抓错人的情况,但此举主要还是靠熟悉罪犯的人,以举报的形式进行抓捕,在古代已经算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了 。
文章插图
现代想要通缉一个罪犯,在信息传播方面已经很简单了 。通缉犯的个人信息和犯罪信息联网发布,再加上越发完善的天眼系统,非常有利于追捕 。
古代就没有这么便利了,通缉犯只能靠“人肉天眼”的排查,不过通缉令上“抽象派”的画像真的能抓到逃犯吗?
宋朝时,就有一个名叫吴皋的抢劫犯被通缉,在逃途中,看见了自己的通缉画像,不仅不像,还画的极其丑陋 。
【古代的通缉画像靠谱吗 古代通缉画像有用吗】最早的通缉画像,全靠画师根据描述的特征凭想象画出来的,不像今天有监控照片之类的能够那么写实,全靠绘画把特征表达清楚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要做到完全一样基本不可能,就不要纠结美丑了 。
要不说吴皋是“铁憨憨”呢,他似乎忘记自己是被通缉的罪犯,竟然去找了这个画师,还和画师说他画的完全不对,也太丑了,还要求重画!
过关请出示“身份证”
画像既然没什么用,为什么还要画像呢?其实最早的通缉令,还真没有画像 。
通缉令上会写明被通缉者所犯罪行,何方人士、性别、身高、外形上有没有什么显著的特征,长胡子、白头发、伤疤或者胎记之类的 。我国现存最早的通缉令出自汉宣帝时期,通缉的是一位名为“外人”,帮助广陵王诅咒汉宣帝的妇女 。
这些写清楚之后,就靠把守在城关的士兵人工核查了 。
核查时,肉眼可以识别一部分,但不准确,因为头发长短、胡子长短这些都可以改变,甚至连口音都可以伪装一下,像《三国演义》中不就有曹操割须断袍这种伪装的桥段 。
所以这时候还会检查你的“照身帖” 。
这个“照身帖”,其实就是最早的身份证加户口本,由商鞅发明,里面记录你的出生地、家庭信息、还有持有人的头像 。当时住店、出城、进城都需要出示证件才行,不然不会有店家给你提供住宿的 。
想想当年的条件,出示“身份证”容易被抓,不出示的话,宵禁时间一到在外游荡一样被抓,你说不进城?过去那种条件,你真的敢独身在山里过夜?
到唐朝时期,通缉令又加上了画像,或许不准确但也能作为参考 。
通缉令上的画像虽然不是完全相像,但是通缉令凭借特征描述、画像、户籍管理制度再加上悬赏,对于缉拿逃犯还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
通缉令上一般会写明悬赏“官价”,相当于今天的举报奖励,还会有“暗花”悬赏,就是给“江湖人士”开出的私价 。这“江湖人士”有点像今天的私家侦探,总之是耳听六路眼观八方的大神,通常给出的线索准确又详细,所以这“暗花”常常也比“官价”高很多 。
春秋时期,楚平王通缉伍子胥给出的官价就有粮食五万石;宋朝直接有规定,如果能举报杀人犯,则赏钱五万;到明朝,如果你能直接把罪犯抓捕送官,那这个罪犯的家产就归你了 。
有奖,自然有罚 。
商鞅开创了“保甲”制度 。就是说,以一个“保”为单位,如果“保”中出现了罪犯,那么整个“保”都要被连坐 。
在过去,随便出个城都得左签一个文书、右盖一个章的,所以流动性非常小 。一旦城中出现了外地人,几乎人人都会提高警惕,都不说送官了,投个店估计都得连家里几头牛问个一清二楚 。
所以,逃犯想要在城中“神不知鬼不觉”真的太难了,说“大隐隐于市”的也得先有个敢容纳你的“市” 。
推荐阅读
- 哪些人不适合吃杂菜?杂菜的副作用有哪些
- 婴幼儿的辅食添加
- 拌凉菜的利润
- 湘菜中的小吃
- 泊的意思 泊的含义
- 寿司的米饭怎么做
- 中餐馆名字大全
- 法芙娜是巧克力中的最好的吗
-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是什么意思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意思
- 新冠自测盒可以测出微量病毒吗-新冠自测盒能检测出所有的新冠病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