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 , 又称“茗战” , 顾名思义 , 是将品评茶叶质量作为一场战斗来对待 。“自在雅集”茶舍的主人、对茶文化颇有研究的余闻荣先生介绍说 , 斗茶始于唐 , 发展至宋代 , 已然风行南北 。从高居庙堂的达官显贵 , 到行吟山水的文人骚客 , 从策肥御轻的王孙公子 , 到车水卖浆的芸芸百姓 , 无不以斗茶为乐事 。
“斗茶”斗什么?一斗汤色 , 茶汤色泽以纯白者为胜 , 纯白表明茶叶采时肥嫩 , 制作恰到好处 。二斗水痕 , “以水痕先者为负 , 耐久者为胜 。”若汤花均匀细腻 , 则可咬紧盏沿 , 久聚不散 。
要使汤色纯白 , 汤花咬盏 , 除了茶品要新 , 用水要活 , 器具的选用也是一门学问 。“宋代所用的茶品多为饼茶 , 因而要将饼茶碾为茶末 。”要碾茶末 , 必要用到茶碾 。余先生茶舍中所藏的铁质茶碾 , 为宋代所用 , 分碾槽与碾轴两个组件 。将捶碎的饼茶置于碾槽之中 , 手握碾轴顺势左右而动 , 碎茶饼就在吱吱呀呀的声响中 , 逐渐化为细碎的茶末 。
仅仅是“细碎” , 斗茶之人仍嫌不够 。于是还要置备绢面的罗筛 , 将碾过的茶末用羽毛或是鬃毛从碾槽中刷出来 , 再用细密的罗筛一点点筛过 , 得到的茶末便如烟尘般轻盈细腻了 。也唯有如此均匀细腻的茶末 , 形成的汤花方够匀细 , 水痕才能长久 。
碾茶、罗茶过后 , 便要点茶添水 。添水所用的器具 , 古人称之为“急须” 。据余先生介绍 , 急须 , 即古代所用的水壶 , 质地多为瓷或石 , 边缘有留口 , 便于倒水 。一般热水烧开后先注入急须 , 再以急须向茶盏内注水 。“有的急须也可以直接置于火上加热 , 但若是瓷质 , 则表层不能挂釉 , 否则加热使会之崩裂 。”余先生所藏的这一件急须 , 便是瓷质 , 表层朴素无釉彩 。捧于掌上观之 , 造型质朴 , 憨态可掬:肚圆 , 留嘴 , 并配以握柄 , 易注水亦易倒水 , 可见古人心思细密 , 构思精巧 。
急须注水入何处?自然是茶盏 。要衬托上乘的白色茶末 , 黑釉盏无疑是斗茶者的绝佳选择 。黑釉盏的釉内含有丰富的铁 , 烧制的过程中 , 含铁的釉顺势融化垂下 , 一丝一丝拉长变细 , 如同兔毛 , 于是便有了“兔毫盏”一说 。受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 黑釉盏也会呈现出“油滴”等性状 。黑釉盏为何又被称作“天目盏”呢?余先生笑言 , 当年许多日本人来到浙江天目山进修 , 将黑釉盏由天目山带回日本 , 从此统称为“天目盏” , 供之如国宝 , 极为珍视 。
若想注水至天目茶盏 , 则另有一番学问 。要先将适量茶粉用沸水调和成膏 , 再顺着茶盏的边沿添加沸水 , 边添边用茶匙击拂 , 此时茶汤表面便会泛起一层浓厚的泡沫 , 泡沫留在杯盏内壁的时间长者 , 即为胜出 。
【斗茶习俗】 击拂茶汤的过程中 , 盏面上的汤纹会变幻出各种奇妙的图案出来 。这是宋代颇为流行的烹茶游艺 , 叫做“分茶” 。陆游曾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矮纸斜行闲作草 , 晴窗细乳戏分茶 。”描写的便是这妙趣横生的景象 。
几百年的光景流逝而过 , “分茶”所成的丹青水墨已散于轻扬的茶烟中 。“斗茶”已成历史 , 然而那些古人手中握过的茶碾 , 炉上暖过的急须 , 唇边触过的茶盏 , 仍旧安静的端坐于余先生自创的茶舍“自在雅集”中 , 记录着一段丰富而鼎盛的“茶生活” 。对于收藏者余先生而言 , 每一件藏品 , 都是一种品茶的心境 。在某个秋风乍起的午后 , 邀三五好友 , 倾谈 , 听曲 , 细细品茶而不“斗” , 于是“洗尽古今人不倦” , 别有一番赏茶情 。
推荐阅读
- 春分有什么习俗?春分吃什么
- 湘西土家族喝油汤茶的习俗
- 新加坡的饮茶习俗
- 中国古代“吃茶”习俗
- 宁夏回族的饮茶习俗
- 什么是斗茶
- 松溪项溪的“烧茶桥”烧茶习俗
- 布朗族烤茶习俗
-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谈一谈
- 华坪烤茶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