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 [艺术与历史] 古茶具 品茗千年雅韵


组图 [艺术与历史] 古茶具 品茗千年雅韵

文章插图

古茶具闹中取静是一种上佳的居处境界,汲古斋就位于城隍庙最热闹的中心区域的南侧,在一条叫作三牌楼路的小街上 。一个古茶器博物馆栖身于这样市声遥听的环境倒是恰如其分 。
展厅在汲古斋二楼,却比二楼其它的空间略高出几级台阶,走进去颇有点曲径通幽的意思 。在这个清雅小厅里共陈列着一百多件古茶器,它们错落有致地摆放在沿墙的两排考究又气派的红木博古橱中,隔着玻璃望去,一件件展品都有一种被封存的、岁月打磨出来的光泽,低调又雍容 。橱柜的上方还悬挂着一排水墨的种茶、饮茶图,配合着这些历代茶器,使得这间展厅里弥漫着一种古代茶文化的馨雅韵味 。
这个中国古茶器博物馆的展品大部分都来自于孙仲威先生的捐赠 。孙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和书画家,曾在上海博物馆做过多年的研究员,几十年从事古文物、书画的鉴定工作,当年还曾抢救过不少国宝文物 。他在八十年代中叶去日本举办个人画展期间,与日本友人交流茶文化,日本有所谓“饮茶的传统始于中国,而茶道却始于日本”的说法,这令孙先生甚为不服,他回国之后就开始潜心研究和收集各种古代茶具茶器,力图用实物来证明,茶道的发祥地是中国,我国早在唐朝便开始盛行茶道和茶文化了 。孙仲威先生穷尽几十年的精力,访遍市肆乡间,才收集到了这些古茶器,它们为他的研究著作《古茶器探微》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
年事渐高的孙仲威先生一直想找个合适的地方来展示和安置这些倾注了他大半生心血的古茶器,后来他结识了汲古斋的总经理杨育新,双方一拍即合,于是在2000年,杨先生就为孙老先生在自己的汲古斋中辟出了这样一个展厅,如今中国古茶器博物馆已经成为汲古宅这个民间博物馆中的一部分了 。
茶器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器不仅为我们部分重现了茶文化昔日的繁荣景象,也传递着古人制茶、烹茶、饮茶、储茶在方法、习俗等方面的变迁,还是对历代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的鲜活展示 。中国在唐代饮茶之风就已经非常普遍,长安、洛阳等地甚至家家户户都饮茶,茶具的系列化、以及茶具真正结束同食具混用都是在唐代完成的,陆羽《茶经》里记载的茶具就有几十种之多 。据《茶经》所载,当时采制茶叶包括采茶、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穿茶、封茶七道工序,而最流行的烹茶方法“煮茶法”则包括炙茶、碾茶、筛茶、煮水、投茶、分茶、饮茶等工序,而这些制茶、烹茶、饮茶的工序在当时都已经有了相应的茶具,从唐、宋以来以茶饼为主的碾煎饮法过渡到明代的瀹泡散条形茶,这个过渡主要是在元代,明代这种散茶冲泡饮法的普及,也引起了茶具上的变革,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唐宋多见的盏、碗开始被渐渐兴起的茶壶所取代,宜兴紫砂壶从那时起就成为了一时所尚,而且白瓷和青花瓷的精美茶盏也大量出现,做工极为考究 。而清代功夫茶在福建等地的盛行也催生出了大量与之配合的成套茶具 。茶文化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茶文化演变发展的轨迹都在茶器上留下了印记 。

组图 [艺术与历史] 古茶具 品茗千年雅韵

文章插图
古茶具
这个博物馆的古茶器展品就跨越了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从春秋的、晋代的茶药、唐代的扬勺、明代的茶碾到清代的茶果盘,这些古茶器形态各异,生动地向我们展示着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变迁发展,每一器背后都似乎是一朝的茶事,一代的人文 。春秋的古拙,汉代的浑厚,唐代的华彩,宋代黑釉茶盏的深沉,明清青花茶盏的清淡、紫砂茶壶的朴雅,令人充分领略到各个时代艺术风格的变迁 。
从茶器功用上来说,碎茶用的茶臼和碾钵就是特定阶段茶文化的孑遗,古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都是将茶叶碾成末煮饮的 。而饮茶用水无论是水温、水质在古代都是至为讲究的事,故而水具也是茶器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馆中的一柄唐代的扬勺,据说就是当时为沸水适当降温用的,而许多大小不同但都极为精美的坛、罐则言为储水之用,在各种天然水源中,泉水是煮、泡茶的上选,而雨水和雪水则被誉为“天泉”,乃上上之选 。
【组图 [艺术与历史] 古茶具 品茗千年雅韵】而茶食同样为古人饮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一个形态可掬的晋代“五管托座”一上来就引起了我们浓厚的兴趣,据馆中的王贻强老师介绍,这是当时放置茶的小配食所用,其五个小管里可以分别放芝麻、花生、核桃、松子等等,王老师还指着一个清代的大茶果盒对我们说,古人很注意养生,他们因清早起来饮茶容易伤胃,所以往往都会准备丰富又精致的茶点、茶果 。遥想这如今已粉褪妆残的茶果盒当年装满各色茶食的样子就让人对古人的生活艳羡不已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