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中药生地图片

生地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我国大部地区皆有生产 , 一般以河南产量大、质量好 , 为“四大”怀药之一 。多为栽培 , 也有野生 。地黄在仲景书中 , 《伤寒论》入1方次 , 《金匮要略》鲜地黄入3方次 , 干地黄入8方次 。
【药性特点】地黄甘、苦 , 寒 。入心、肝、肾经 。功效与作用:清热凉血 , 滋阴养血 。主治太阳病 , 百合病 , 中风病 , 虚劳病 , 下血病 , 妇人妊娠病 , 妇人产后病 , 妇人杂病等 。
本文目录

  • 1【生地黄的临床应用】
    • 1.1 生地黄的配伍应用
  • 2 生地黄的食用方法
  • 3【生地黄的用量用法】
  • 4【生地黄的文献摘要】
  • 5【生地黄的药理作用】
  • 6 生地黄的用药禁忌
【生地黄的临床应用】(一)治太阳病
太阳病变证
炙甘草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炙甘草条) 。
生地黄在炙甘草汤中 , 合麦冬、阿胶、麻仁养心阴 , 补心血 , 以充血脉 。
炙甘草汤证 , 还在《金匮要略》虚劳病之脉结代证及肺痿病之涎唾、泛泛欲吐证等 , 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法则 。
(二)治百合病
阴虚内热证
百合地黄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百合条)
生地黄汁在百合地黄汤中 , 补益心阴而清血热 。
(三)治中风病
阴虚风眩证
防己地黄汤证
证见:病如狂状 , 妄行 , 独语不休 , 无寒热 , 其脉浮(五-附) , 证质为阴血不足 , 血虚生风 。治用防己地黄汤 。方中重用地黄养血清热 , 佐防己、防风、桂枝疏解风邪;甘草和中补气 。诸药合用 , 共奏养血清热疏风之功 。
(四)治虚劳病
1.虚劳腰痛证
八味肾气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附子条) 。
干地黄在八味肾气丸中 , 合山茱萸、山药滋补肾中阴精 。
肾气丸证 , 还见于脚气病之少腹不仁证;痰饮病之短气有微饮证;消渴病之小便反多证;妇人杂病之转胞不得尿证等 。皆为异病同治例 。
2.风气百疾证
薯蓣丸证
证见、证质、证治、证方(见薯蓣条) 。
干地黄在薯蓣丸中 , 合当归、芍药、川芎、麦冬、阿胶养血滋阴 。
3.虚劳兼瘀血证
大黄蟅虫丸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大黄条) 。
干地黄在大黄蟅虫丸中 , 合芍药、蜂蜜滋阴养血而润血 。
(五)治下血病
虚寒便血证
黄土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黄土条) 。
干地黄在黄土汤中 , 合阿胶滋阴养血 , 并止血 。
(六)治妇人妊娠病
胞阻下血证
芎归胶艾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阿胶条) 。
干地黄在芎归胶艾汤中 , 合当归、芍药、川芎补血调经 , 并活血调血 。
(七)治妇人产后病
【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中药生地图片】1.产后中风证
《备急千金要方》三物黄芩汤证
证见:四肢苦烦热 , 头不痛但烦者(二十一-附) , 证质为产后阴血亏虚 , 邪热较甚 。治用《备急千金要方》三物黄芩汤 。方中以干地黄凉血养血;黄芩、苦参清泄里热 , 三药相合 , 直入血分而奏凉血泄热之功 。
2.产后虚赢不足证
《备急千金要方》内补当归建中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当归条) 。
《备急千金要方》内补当归建中汤方后云:“若去血过多 , 崩伤内衄不止 , 加生地黄六两、阿胶二两 , 合八味 , 汤成内阿胶 。”是说如果出血过多 , 可加生地黄、阿胶补血止血以养血 。
生地黄的配伍应用1、生地黄治心病无问新久:生地黄一味 , 随人所食多少 , 搜面作馎饦 , 或冷淘食 , 但忌用盐 , 服之良久当利 , 即愈 。(《世医得效方》)
2、生地黄治骨槽风痛 , 龈肿齿疏:生地黄一斤(取汁) , 胡桐泪半两(细研) , 白矾半两(枯 , 研) , 麝香一分(细研) 。上三味 , 研为极细末 , 与生地黄汁 , 相和匀 , 于银器中 , 即以文武火慢慢熬成膏 。临时以药于牙龈上涂之 , 有津即咽 。每用一字 , 食后 , 夜卧 。(《圣济总录》)
3、生地黄治小肠实热 , 心中烦闷 , 小便出血:生地黄、白茅根各半两 , 葱白二茎 。上三味 , 锉如麻豆大 , 水三盏 , 煎至一盏半 , 去滓 , 食前分温二服 。(《圣济总录》地黄汤)
4、生地黄治劳热咳嗽 , 四肢无力 , 不能饮食:生地黄汁半斤 , 蜜三合 , 青蒿汁三合 。上药相和 , 不计时候 , 温服一合 , 宜顿服之 。(《普济方》地黄汤)
5、生地黄治产后小便出血:生地黄、生刺蓟各半斤 。上捣绞汁 , 每服一小盏 , 食前饮下 。(《普济方》)
6、生地黄治产后腹痛 , 眼见黑花 , 或发狂如见鬼状;或胎衣不下 , 失音不语 , 心胸胀满 , 水谷不化 , 口干烦渴 , 寒热往来 , 口内生疮 , 咽喉肿痛 , 心中忪悸 , 夜不得睡;产后中风 , 角弓反张 , 面赤 , 牙关紧急;或崩中如豚肝 , 脐腹(疒亏)痛 , 烦躁恍惚 , 四肢肿满;及受胎不稳 , 唇口指甲青黑:生地黄、生姜各二斤 , 研 , 取汁留滓 , 蒲黄、当归各四两 。上于银石器内 , 用慢火取地黄汁炒生姜滓 , 以生姜汁炒地黄滓 , 各令干 。四味同焙干为细末 , 醋煮面糊丸如弹子大 。每服一丸 , 食前用当归酒化下 。(《妇人良方》地黄丸)
7、生地黄治妇人伤血不止 , 兼赤白带下:生地黄汁、益母草汁半碗 。上件药 , 取水半盏 , 同煎至七分 , 日三五服 。(《普济方》地黄益母草汤)
8、生地黄治跌骨碎破:用生地黄捣烂 , 熨热过之 , 日夜数易 。若血聚 , 以针决之 。(《卫生易简方》)
9、生地黄治伤寒心热 , 口舌生疮:生地黄汁三合 , 蜜五合 。上二味搅匀 , 慢火煎如稠饧 。每服半匙 , 含化 , 徐徐咽津 , 不拘时 。(《圣济总录》)
10、生地黄治伤肢折臂 , 断筋损骨 , 但有皮相连者:用生地黄研汁 , 好酒和服 , 一月筋皮连续;并杵碎 , 炒热封损处 。(《卫生易简方》)
11、生地黄治伤寒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 , 内蓄血者 , 并治鼻衄、吐血不尽 , 内有瘀血 , 面黄 , 大便黑:犀角一两 , 生地黄八两 , 芍药三两 , 牡丹皮二两 。水煎 , 分三服 。(《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
12、生地黄治喉闭:用生地黄汁二升 , 蜜三升 , 合 , 微火煎之 , 取二升 , 稍稍含之 。(《普济力》)
13、生地黄治风着口面喎 , 语不多转:生地黄汁一升 , 竹沥一升 , 独活三两(切) 。上三味相和 , 煎取一升 , 顿服之 。未正 , 更进药一剂 。无所忌 。(《外台》)
14、生地黄治髭发黄赤 , 一染即黑:生地黄、生姜各半斤 , 洗净 , 石臼杵 , 绞取自然汁 , 留渣用 。上用不蛀皂角一条 , 去皮弦 , 蘸取药汁 , 慢火炙黄 , 以汁完为度 , 却将前药渣同入罐内 , 火煅存性 , 研末 , 用铁器盛之 。每用三钱 , 白汤一盏调匀 , 放三日 。临睡时将药涂髭发 , 自然即黑 。(《古今医统》)
15、生地黄治撞碎生翳膜眼 , 亦除翳膜:生地黄汁、薄荷汁、冬青子汁 。三味汁熬浓 , 加蜜一两 , 熬成膏 , 点眼 。(《眼科全书》长春膏)
16、生地黄治乳痈:地黄汁敷之 , 一日数次效 。(《卫生易简方》)
17、生地黄治小儿热疾 , 烦渴头痛 , 壮热不止:生地黄汁三合 。上入生蜜半合和匀 , 时时与一合服 , 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方》)
18、生地黄治时气热毒在脏腑 , 欲发赤斑:地黄汁五合 。上件药于锅中 , 以炼成了猪脂半斤相和 , 煎十余沸 , 滤去滓 , 入麝香搅匀 。每服二合 , 尽服之 , 毒当从肉中为汗出 , 便愈 。(《圣惠方》)
19、生地黄治暴赤眼肿痛:生地黄(净洗 , 切 , 研)、黑豆各二两 , 生捣末 。上二味 , 捣成膏 , 临卧时以盐汤洗眼后 , 闭目 , 以药膏厚罨眼上 , 更不动 , 至晓水润药令软 , 取下 。(《圣济总录》地黄膏)
20、生地黄治产后血晕危困:生地黄汁一大盏 , 当归一分(锉) , 赤芍一分(锉) 。上水煎三五沸 , 温服 , 如觉烦热 , 去当归 , 入童子小便半盏服之 。(《云歧子保命集》)
21、生地黄通经脉 , 补虚弱 , 强脚膝 , 润肌肤:生地黄一斤取汁 , 牛膝制了末二两 。上件药 , 搅匀 , 银石器中熬 , 可丸即丸 ,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 食前酒下 。(《普济方》)
22、生地黄治吐血:生地黄汁一升二合 , 白胶一两 , 以铜器盛 。蒸之令消 。(《医心方》单神方)
23、生地黄治因劳损尿血不止:生地黄汁五合 , 车前叶汁五合 , 鹿角胶三两(捣碎) , 炒令黄燥 。上件药 , 将二味汁相合 , 每于食前暧一小盏 , 调下胶末二钱 。(《圣惠方》)
24、生地黄治心热肠风脏毒出血:生地黄半斤 , 研取汁 , 连渣 , 黄连四两 , 二味拌匀晒干 。上末 , 炼蜜丸如绿豆大 。每服二十丸 , 食后麦门冬汤下 。(《医统》千金地黄丸)
25、生地黄治血热生癣:以生地黄汁频服之 。(《千金要方》)
26、生地黄治热病 , 初觉烦躁头痛 , 腰脚疼:地黄汁三升 , 黄芩二分 , 生姜一分 , 白蜜半匙 。上件药 , 细锉黄芩、生姜二味 , 以水一大盏 , 煎至六分 。去滓 , 次入地黄、蜜 , 更煎三两沸 。不计时候 , 分温二服 。(《圣惠方》解毒饮子)
27、生地黄治虚劳干咳嗽 , 好酒者久嗽不愈尤效:人参十二两 , 白茯苓十五两 , 琥珀、沉香各半两 , 大生地黄十斤(洗净 , 银石器内杵细 , 取自然汁 。甚忌铁器) , 白蜜五斤(熬去沫) 。先以地黄汁同蜜熬沸 , 搅匀 , 用密绢滤过 , 将人参等为细末和蜜汁入磁瓶或银瓶内 , 用绵纸十数层加箬封扎瓶口 , 入砂锅内或铜铁锅内以长流水煮没瓶颈 , 用桑柴火煮三昼夜取出 , 换过油单蜡纸扎口 , 悬浸井中半日以出火气 , 提起 , 仍煮半日以出水气 , 然后收藏 。每日清晨及午后取一二匙 , 用温酒一两调服 , 不饮酒人白场调亦可 。(《古今医统》)
生地黄的食用方法 生地黄粥
功效:清热生津 , 凉血止血 。适用于消渴病及热病后期 , 阴液耗伤 , 低热不退 , 劳热骨蒸 , 或高热心烦 , 口干作渴 , 口鼻出血 。
材料:生地黄50克 , 大米100克 , 水1000毫升 , 冰糖100克。
做法:取新鲜生地黄适量 , 洗净后切段 , 每次榨取生地黄汁约50毫升 。或用于地黄60克煎取药汁 , 粳米加水煮沸后加入地黄汁 , 煮成稀粥 。
用法:每日早晚服 , 空腹食 。
禁忌:服此药粥时 , 忌吃葱白、韭菜、薤白及萝卜 。
来源:《二如亭群芳谱》
 生地黄煲水蟹
材料:生地黄50克、水蟹3只、蜜枣2枚、生姜2--3片 。
做法:生地黄、蜜枣用清水洗净 , 并稍浸泡片刻;水蟹宰后 , 洗净 。然后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 , 加入清水2000毫升(约8碗水量) , 武火煲沸后 , 改为文火煲约2个小时 , 调入适量食盐和少许生油便可 , 此量可供2——3人食用 。
功效:中医认为它有清热解毒、补肾添髓、养筋活血、通经络、利肢节、滋肝阴和充胃液之功 , 还认为有黄疸、眩晕、健忘、喉肿、疥癣、腰酸腿痛和风湿关节炎等症患的人 , 宜常食螃蟹 。
藕节生地黄排骨汤
材料:鲜藕节100克、生地黄30克、黑木耳10克、蜜枣2个、猪排骨400克、生姜3片 。
做法:各物洗净 。藕节刮皮去须;蜜枣去核;猪排骨切段 。一起下瓦煲 , 加清水2000毫升(约8碗量) , 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2小时 , 下盐便可 。为3——4人用 。
功效:藕节有收敛止血、凉血散瘀的功效 , 为调理各种热性出血的食疗之物;生地黄能清热泻火、凉血养阴;黑木耳能润肠通便、凉血止血;加入甘润的蜜枣和补益的猪排骨为汤 , 能清热凉血、养阴止血 , 对秋暑干燥时的痔血者 , 及月经过多 , 或淋沥不尽兼见口干口苦、烦躁易怒、便秘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
禁忌:脾胃虚寒、经漏或血崩属气虚者慎用 。
百合生地黄粥
功效:滋阴润肺 , 凉血宁心 。适用于阴虚肺燥 , 咳嗽痰轿 , 潮热盗汗 , 手足心热 , 心中烦扰 , 夜寐不安 , 或经期衄血等症 。
材料:百合30克 , 生地30克 , 粳米30克 。
做法:先煎生地2次 , 取汁 , 与百合、粳米共煮粥 。
用法:1日内服完 。
来源:百病饮食自疗
枸杞子生地黄粥
功效:滋补肝肾 , 养心安神 。主治阴虚火旺型五心烦热 , 头晕耳鸣 , 心烦失眠等 。
材料:百合30克、生地15克、枸杞子12克、酸枣仁10克
做法:酸枣仁10克水煎取汁 , 入粳米100克煮粥 。
用法:1剂/日 , 分早、晚2次温服 。
【生地黄的用量用法】1.用量 常用量9—18克 。
最小量3两(9克) , 黄土汤 。
最大量2斤(100克) 。
2.用法 汤剂 , 丸剂 。
按:生地黄甘寒质润 , 入肾经 , 能滋阴而润燥;苦寒入心肝血分 , 能清营凉血以泄邪热 。故凡温热病 , 热入营血 , 或热伤阴津 , 以及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病证 , 皆可用之 。然寒润之药 , 最易伤阳碍胃 , 若脾虚有湿 , 食少便溏者禁用 。
生地黄包括鲜地黄和干地黄两种 。均能养阴凉血 。但鲜地黄苦重于甘 , 其气大寒 , 清热凉血效优;干地黄甘重于苦 , 滋阴养血功良 。故凡急性热病以鲜者为好 , 慢性阴血虚少之证 , 以干者为宜 。干地黄炒炭止血力强 , 专用于失血之证 。
【生地黄的文献摘要】《神农本草经》:“主伤中 , 逐血痹 , 填骨髄 , 长肌肉 , 作汤除寒热积聚 , 除痹 , 疗折跌绝筋 , 生者尤良 。”
《本草纲目》引《名医别录》:“治妇人崩中血不止……鼻衄吐血 。”
【生地黄的药理作用】1.据化学分析 生地黄含地黄素、甘露醇、维生素A类物质及铁质等 。
2.据药理研究
(1)本品能促进血液凝固 。
(2)有强心作用 , 对衰弱的心脏作用更加明显 , 主要作用于心肌 。
(3)有利尿作用 , 利尿的原因与强心或扩张肾脏血管有关 。
(4)有降低血糖作用 , 故可用治糖尿病 。
3.据抗菌试验 本品对须疮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等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
4.据现代临床 本品主治风湿性心脏病 , 高血压 , 高脂血症 , 急性结膜炎 , 急性中耳炎 , 过敏性血小板减少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肝硬化 , 脾肿大 , 肝肿大 , 习惯性流产 , 功能性子宫出血 , 慢性肠炎等 。
生地黄的用药禁忌1、脾胃有湿邪及阳虚者忌服生地黄 。
2、生地黄忌三白 。《药性论》
3、生地黄忌萝卜、葱白、韭自、薤白 。《品汇精要》
4、勿令犯铜铁器 , 令人肾消 , 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雷公炮炙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