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 , 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 , 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 。依茶艺而言 , 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 , 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 , 茶艺完善之后 。[唐代]以前虽有饮茶 , 但不普遍 。[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见杜育《荈赋》) , 还远未完善 。晋、宋以迄盛唐 , 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 。
中唐以后 , 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 , 形成"比屋之饮" , "始自中地 , 流于塞外" 。唐朝肃宗、代宗时期 , 陆羽著《茶经》 , 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 。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 , 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时期 , 蔡襄著《茶录》 , 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 , 从而形成了"点茶道" , [明代]中期 , 张源著《茶录》 , 许次纾著《茶疏》 , 标志着"泡茶道"的诞生 。
中国古代没有茶道专著 , 有关茶道的内容散见于各种茶书及茶诗文绘画中 。下面是从古代茶书及茶诗文的东鳞西爪中 , 笔者所披寻出的中国茶道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
一、唐宋时期──煎茶道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 , 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 。《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 , 又经修订 , 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 。《茶经》问世 , 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 。其后 , 斐汶撰《茶述》 , 张又新撰《煎茶水记》 , 温庭筠撰《采茶录》 , 皎然、卢仝作茶歌 , 推波助澜 , 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 。
二、宋明时期──点茶道
点茶法约始于唐末 , 从[五代]到[北宋] , 越来越盛行 。十一世纪中叶 , 蔡襄著《茶录》二篇 , 上篇论茶 , 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①盏、点茶 , 下篇论茶器、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 , 同时又是文学家、茶叶专家、荔枝专家、其《茶录》奠定了点茶茶艺的基础 。
十二世纪初 , 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二十篇: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缶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包焙 。赵佶是杰出的艺术家 , 书画、诗文皆佳 , 且精于茶道 。点茶道蕴酿于唐末[五代] , 至[北宋]后期而成熟 。①:左旁"火";右旁:上三个"力" , 下"月" 。
三、明清时期──泡茶道
泡茶法大约始中唐 , [南宋]末至[明代]初年 , 泡茶多用于末茶 。明初以后 , 泡茶用叶茶 , 流风至今 。
【茶叶文化:中国茶道简史】 十六世纪末的[明代]后期 , 张源著《茶录》 , 其书有藏茶、火候、汤辨、泡法、投茶、饮茶、品泉、贮水、茶具、茶道等篇;许次纾著《茶疏》 , 其书有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宜节等篇 。《茶录》和《茶疏》 , 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础 。十七世纪初 , 程用宾撰《茶录》 , 罗廪撰《茶解》 。十七世纪中期 , 冯可宾撰《岕茶笺》 。十七世纪后期 , [清代]冒襄撰《岕茶汇钞》 。这些茶书进一步补充、发展、完善了泡茶道 。
推荐阅读
- 2021累计票房超460亿! 2021中国电影市场盘点
- “望闻问切”四步走
- 多伦多好吃的西北菜
- 用手机号怎么定位找人,中国联通手机号码怎么定位找人?
- 关于疫情平安中国作文500
- 巴黎早上6点中国几点
- 我国古代十大古典名曲是哪些
- 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时间地点
- 国际空间站高度和中国空间站高度
- 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未来十大暴利行业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