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这古老而又具有现代的茶区 , 有着各种茶风习俗 , 茶文化内涵丰富 。既有清纯古雅的茶俗 , 又有现代化气息的茶艺;既有简朴如客来敬茶的茶礼 , 也有寓情于茶的茶人、茶事和茶德 。总之 , 在我国谩兮兮的历史长河中 , 英德淀积了内容意蕴 , 五彩纷呈的茶文化 , 形成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及其景观 。1.客来敬茶成为英德人寻常礼节 。
在英德 , 无论城镇抑或乡村 , 家里来了客人 , 主人总要先敬一杯热茶 , 然后宾主坐定 , 啜饮交谈 , 这几乎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 一种为人豪放的美德 。而且 , “客来敬茶”不分亲疏 , 对来客恭而有礼 , 令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在民间 , 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来客不敬茶 , 不是好人家” , 从中可以看出 , 英德茶乡人民把“客来敬茶”当作一种崇高的礼仪对待 。
2.饮茶之风遍及城乡 。
英德不愧为茶乡 , 英德人饮茶非常普及 , 饮茶之风相当盛行 。家庭之中往往男女老少都饮茶 , 上班族尤甚 , 早上饮、饭后饮、晚上饮、上班饮、公务饮、洽谈饮;在茶楼餐厅、洒楼、宾馆也免不了饭后一杯茶 。无论城镇农村几乎每家每户均备有茶具 , 工余饭后饮茶 , 已成为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英德产茶种类多 , 红、绿、黄、白、青、黑各类茶应有尽有 。饮茶者选择余地多 , 有各人喜欢的口味 , 各取所需 。所以 , 往往在一些洽谈和会议场合 , 同时备有多种茶饮 , 供参会者选用;服务人员 , 双手各提一壶不同的茶 , 一红一绿或一青(乌龙)一黑(普洱) , 任君选择 。这种特有的场面 , 也许是茶乡的一种情趣吧 。
3.以茶馈赠 , 以茶交友 。
中国古代的人际交往中 , 茶不但用作待客之物 , 而且作为朋友之间礼尚往来的酬赠佳品 。今日英德茶乡“茶山滴绿翠 , 处处有佳茗” 。茶叶作为英德的特产 , 使英德人无论探亲访友 , 出外办事 , 联系业务或赴港澳或出国门 , 无一不带茶馈赠 , 充分体现了茶乡人民的一种情怀 , 一番美意 。而旅游者中 , 有慕名英德风光之美而来 , 也有盼睹茶乡风采而来的 , 但其观光之后 , 回归之时 , 都不惜解囊选购各种茶叶作为信物 。
以茶交友被称为“君子之交” , 与那种被斥为酒肉朋友的“小人之交”不同 。“君子之交”是通过相互的品茗而谈茶艺 , “茶经” , 是一种和谐知音而高雅的交往 。以茶交友常在挚友和志趣相投朋友之间 , 发展到高层领导和知识界层之中 , 且愈有发展之趋势 。
4.茶店林立、茶叶芬芳、琳琅满目 。
英德茶店之多 , 令人啧啧称道 , 也成为市容的一道美景 。不到15万人口的英城镇 , 专营和兼营茶店居然有189间之多 , 当你浏览街市 , 漫步街头时 , 到处可见琳琅满目的茶庄 , 兼营茶叶的专柜顾客盈门 , 各个茶类 , 各种茶叶 , 花色品种 , 各种包装一应俱全 , 俨然是茶的世界 , 处处是茶的芬芳 。
5.英德人与“英德茶叶”的不解之缘 。
现代史上英德红茶与潮州柑、南雄烟并驾齐名 , 而“英红”品牌 , 更是一枝独秀 , 闻名遐迩 , 脍灸人口 , 历久不衰 。正因为如此 , 英德人无论因公出外办事 , 参加会议或探亲访友 , 只要别人知道你是英德来的 , 都会称赞“英德红茶”和英德茶叶一番 , 谈及英德都离不开讲茶 , 似乎英德人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作为英德人和在英德地区工作的人 , 对此 , 颇有几分高兴 , 几分自豪和几分自信
6.独特的“擂茶粥” 。
在现代化社会进程中 , 一切古老的传统习俗都经受着检验而有所扬弃 , 好的传统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保存下来并且发扬光大 。英德人食“擂茶粥”的传统习惯 , 不但流传下来了 , 且演变得富有新意 , 被推而广之 。在英德昔日民间寻常百姓家食用的“擂茶粥” , 现在却登上市内一些餐馆的大雅之堂 , 成为推陈出新的早餐 , 受人欢迎 , 招来惠顾 。
那么 , “擂茶粥”又为何如此经久不衰 , 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擂茶粥”怎样制法 , 对人体有那些功用?据当地群众介绍 , 做“擂茶粥”很简单 , 但必须有二件特别工具 , 一是擂盆 , 二是擂槌 。擂盆是一种碗状陶器 , 内壁满布网状沟纹;擂槌则是用一种质地坚韧的山苍子木棒做成 。制作擂茶粥时 , , 先放茶叶(或新鲜茶青)于擂盆内 , 用槌磨琢成粉末 , 然后放入所需的配料所如生油、香炒花生仁、芝麻等 , 一起擂成糊状 , 再把刚煮熟的米粥(以不糊为度)倒入盆内 , 放入生盐 , 搅匀即可食胜用 。进食“擂茶粥” , 不但清香可口 , 四季皆宜 , 而且生津止渴 , 健胃提神 , 治疗感冒之功能 。过去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下 , 身体有点小毛病时 , 就“靠”擂茶粥治病 。食“擂茶粥”原是小北江沿岸的西牛、水边、大洞、黎溪、石灰铺、连江等乡镇农村的传统习惯 。发展至今天 , 由于人口流动和迁徒等原因 , 食“擂茶粥”的习俗已远不止上述地区 , 在市区居民中 , 食“擂茶粥”者也不少 。
至于“擂茶粥”的来历 , 相传在东汉建武年间 , 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湖南的武陵“五溪蛮” , 行军途中 , 扎寨马头村 , 那里瘴气弥漫 , 将士感染瘟疫 , 纷纷病倒 , 正危急之中 , 当地一个懂药的老妇 , 见马援的军队纪建严明 , 对老百姓秋毫无犯 , 十分感动 , 便自愿献出祖传秘方“三生汤”为马援将士治病 。那老妇把生茶叶、生米、生姜放在陶制的擂盆里 , 倒入适量的水 , 用山苍子木棒将其擂成糊状 , 然后冲入沸水制成汤 , 拿给将士当茶服用 , 病情迅速好转 , 后来人们就称其擂茶 。擂茶能“祛瘟避邪” , 清热解暑 , 提神治病 , 帮助消化 , 因而广为流传 , 成为许多农户的主食 。究竟“擂茶”何时传入英德 , “擂茶粥”又始于何时 , 至今仍无法考证;但不管怎样 , “擂茶粥”已成为英德一种文化现象和“茶文化”一项重要的内容 , 不断延伸和发展 。
7、喜闻乐见富有英德茶乡特色的茶艺 。
作为茶区 , 英德人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及各种茶事活动中 , 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浓厚的茶叶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茶俗氛围 , 饮茶风尚日趋讲究 , 加上来自北方的、南方的、珠江三角洲的和潮汕的各种饮茶风俗的汇集交融 , 借鉴和选择 , 久而久之悟出一种以养性、恰情、讲礼的品茶崇尚;内容上揉合了潮汕工夫茶细腻的茶艺与珠江三角洲豪爽的茶风 。人们在品茶过程中 , 已由过去一般的饮茶转向讲究茶靓、茶具靓、水靓、品茶环境靓及心情靓(愉快)等“五靓” , 喜欢整体完善美 , 形成一个品茗高雅的格调 。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 , 人们往往在假日或工休之余 , 邀同三、五知己 , 选一雅室相互以茶为礼 , 品茗啜饮 , 探索人生真趣 。这种品茗冲泡方式 , 是在吸取潮汕工夫技艺的基础上逐加改进的漫漫派生出当地的一套茶艺 , 包括备茶、尝茶、烧水、温壶、置茶、湿润泡(温水洗茶) , 冲茶、冲壶、计时、烫杯、分茶(倒茶)、奉茶(敬茶)、品茶、洗杯等15道工序 。品茶中也有些备有干品和水果的 , 以供谈笑之资 , 做到饮餐结合 , 两全其美 。
上面所述 , 只是英德茶文化方方面面的部分 , 在此需要指出的 , 英德市各级领导和人民非常珍惜“红茶之乡”的美誉 , 并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对茶乡的热爱 。
⑴把茶花确定为英德的市花 , 这是全市90万人民的共同心愿 , 也反映了英德人民爱茶的浓厚情怀和精神风貌 。
⑵在市政建设中 , 分别把市区两条街道命名为茶园路和杨万里大道 。
A、茶园路位于原英城镇茶场之西侧 , 南北走向 , 长3.3公里 。宽30公尺 。这条路的命名充分反映茶乡城市的特色 。
B、杨万里大道 , 位于英德城市东区 , 隔北江与城西与唐代“煮茗台”所在的南山名胜风景区相望 , 为南北走向 , 全长22公里 , 宽40公尺 , (远期控制80公尺)
纪念先人 , 弘扬茶文化优良传统 。杨万里大道是纪念我国南宋著名诗人而命名 。杨万里喜欢饮茶 , 是古代有名的茶人之一 。杨万里一生为官清廉 , 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 并留下了不少有关茶的诗文 , 他对南宋的茶文化的发展作出莫大的贡献 。
杨万里对英德似情有独钟 , 他写了许多首诗歌颂英德的山山水水 , 其中有一首诗里面写英石的:“未必阳山天下穷 , 英州穷到骨中空 。郡官见怨无供给 , 支与浈阳数石峰 。”现代有的文人解释 , 此处的“穷”非指穷困(当时英德经济繁荣 , 曾是广东的重点州府之一)而是指美景 , 即英石“瘦、漏、透、绉”的形象如“骨中空” 。英石作为另一方面的观赏名石 , 同茶叶一样 , 古代也以来作为馈赠礼物 。客人来了 , 没有什么礼品 , 那就是支与“浈阳数石峰” , 同时送一点茶叶吧 。
⑶开辟了旅游观光茶园棗茶趣园 。茶趣园离市区3公里 , 有茶园面积20公顷 , 在美丽的茶园中 , 设有大茶壶笑迎客人 , 茶寮观景、采茶区、制茶坊、品茶轩等景点 , 还喜食“擂茶粥” 。游客在欣赏茶园大自然风光之余还可实践采茶、制茶、识茶、品茶的技艺 , 如此别开生面的旅游观光茶园 , 报界称之为全国第一家 。
⑷在迈向21世纪的时刻 , 时代的召唤和茶乡人民的渴望 , 英德茶区拟进行第二次创业 , 其重点是大力发展高香型名茶3000公顷 , 推动英德茶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系统工程 , (虽然前置工作已做了不少) , 但凭着英德市各级领导的运筹帷幄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 第二次种茶创业之路将与创建“英德红茶”那样 , 创造新辉煌 。
【英德茶文化种种及其景观】⑸为发展茶文化添砖加瓦 , 兴建南中国茶城 。英德是“红茶之乡” , 又是广东著名的省级文化教育名城 , 旅游大市 。因此 , 把建设茶城与文化名城 , 旅游业结合起来有利于互相促进 , 相得益彰 。论证和设计中的茶城包括“茶叶博物馆”、“旅游茶馆”、“茶苑”、“茶庄”和“百茶园” , 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公尺 。茶城的兴建反映了英德人民为推动茶文化的奉献精神 , 是英德茶文化的新起点 。也许在不久的未来 , 英德茶城为广东乃至全国茶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 , 成为茶人所关注和仰慕的茶文化研究和传播之地 。
推荐阅读
- 茶马交易
- 详解太极拳的种种好处 睡前适合打太极拳吗?
- 我国的茶文化几“最”
- 墨印普洱茶、传承普洱茶文化
- 试论北苑茶文化
- 茶文化之安徽省名茶
- 紫砂器对茶文化的影响与贡献
- 世界茶文化发源地
- 茶文化之江西省名茶
- 茶文化之四川省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