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苍山脚下找金花”到“苍山脚下觅古茶”

大理的茶,张口能来的是下关沱茶、感通茶、白族三道茶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被许多人忽略的是,尽管囿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大理并不是茶的主产区,但实际上大理在种茶、制茶、饮茶习俗方面的发展历史,要比许多主要的茶产区还要早,还要发达 。抛开由英国植物学家梅尔基奥尔于1925年根据采自苍山的野生茶树标本命名的大理茶种不说,据记载早在唐南诏国、宋大理国时期,大理地区一些寺庙里的僧侣们就已经开始种茶、制茶了 。明代李元阳编撰的《嘉靖大理府志》记载说:“点苍山,产茶,树高一丈 。”单就大理的苍山而言,在2300米以上的高海拔区域,现在都还零星分布着不少野生古茶树,尤以单大人茶地和感通茶较为著名 。感通茶作为大理的历史名茶已被许多人所熟知,相关介绍性文章也较多,所以这次我们将寻茶的重点放在了单大人古茶林上 。当车子抵达苍山斜阳峰的宝林寺,公路也就到了尽头 。寺北是阳南溪,要到单大人古茶林,必须从这里开始徒步往苍山深处攀爬 。带我们去看单大人古茶林的,是下关茶厂的退休员工,大理当地摄影家李其康 。穿行于苍山密林间的山道上,李其康向我们介绍着他所知道的单大人古茶林 。单大人古茶林位于苍山斜阳峰与马耳峰之间阳南溪的深山峡谷中,距下关城区约6公里,距山脚的宝林寺约2公里 。古茶林所处区域,在明洪武年间就建有宝林寺,据明代《大理府志》记载,那时的宝林寺名气较大,本地文人李元阳曾陪同杨升庵专程到此游览,住在宝林寺的“树声楼” 。当时的“树声楼”,与感通寺的“写韵楼”、将军洞的“混混楼”齐名,同为大理的三大名楼 。明朝末年的兵乱,使得这里成为一片废墟 。后来重建宝林寺时,选址在了我们停车的地方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朝廷武官单玉林晚年因厌恶官场黑暗,带着一家老小向清平村购地在此隐居生活 。单家后人在此经营多年,人丁旺盛,一百多年间在这里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小村庄,也就是今天的单家庄 。经过两公里多山路的攀爬,我们来到地处苍山腹地的单家庄 。而如今,这里也已是一片残垣断壁,李其康说这里现在已经没有人在居住了,单家的后人从2000年后逐渐离开,搬到山下的宝林村 。或许是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现在许多人已经不知道这一带是宝林寺的遗址,只知道这里是单家庄,这里有单大人的墓 。也正因为此,这里的古茶园被当地人称为单大人古茶林 。从十分清晰的残垣断壁来看,单家庄大致可以分为山下两个大院,每个大院均可供数户人家居住生活 。院落位于三面环山的山坳里,面朝东俯视着洱海的上空,被郁郁葱葱的植被围裹着,的确是隐居生活的好地方 。古茶树群落,就零零落落地分布在房舍周围,其中面积最大最集中的一片,位于上院与单大人墓地间不过百米的山坡上 。据相关部门调查,整片单大人古茶林,单是树干径围在50厘米以上的古茶树就有66棵,并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是地处宝林寺遗址的古茶树,这部分古茶树大致有27棵,主要分布在单大人墓地所处平台(也即宝林寺遗址)周边,整体表现为树干粗壮、树形高大,树干底部径围最粗的达2.5米,一般的也在1.6米左右;树高大多在7.5米左右,一般的也在5米左右;树幅直径最大的达3米,一般的均在2.5米 。据考证,这批茶树与明代宝林寺是同时代的产物,当是当时寺院的僧侣们栽种的,树龄约在600年以上 。大理许多古老的寺院,都有种植茶树的习惯,感通寺里的古茶树就是一个明证 。第二部分的古茶树,与第一部分是连在一起的,主要分布在单家庄房舍周边 。这部分茶树植株数量要更多,但相对而言茶树的树干、树形都要小一些,最初的茶树基部树干径围为1.2米,大多在0.5—1米之间;树高最高的有3米,一般在2—2.5米间 。据考证和推理,这部分茶树应当是单玉林隐居于此后在咸丰、同治年间种下的,距今约有150年左右 。单大人古茶林的茶树,与感通寺里现存的两棵古茶树一样,同属大理茶种,其特征为茶花多瓣,茶果多籽,一般均为一果4籽,偶有5籽 。茶叶富含氨基酸,泡出来的茶水回味甘甜,稍有苦涩 。从现存的古茶树资源情况看,单大人茶地的古茶林生长在偏僻的深山幽谷中,是大理难得的保存完好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古茶林 。不过让人感到有些惋惜的是,一些古茶树遭到村民的随意砍伐 。所以,对单大人古茶林这片生长在苍山腹地的珍贵古茶林来说,如何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
?文字转载自《普洱》2015.08 第82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