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茶道知识


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爱护生命,珍惜声明,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 。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 。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 。。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 。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 。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 。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 。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 。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 。?参与中国茶道,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 。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伏明,而况精神 。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 。”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的诗中云:?白云南风雨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诗中无一静字,但意境却幽极静笃、祥和宁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