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对联的由来,春节贴对联的典故是什么?

北宋名相王安石有一首《元日》 ,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贴对联的由来 。千门万户瞳瞳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 这首诗写的是大年初一家家户户贴春联 , 已经流传千家 , 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 , 中小学生都会背诵 。

贴对联的由来,春节贴对联的典故是什么?

文章插图

贴对联的由来,春节贴对联的典故是什么?

文章插图
春联起源于桃符 。秦汉以降 , 民间有一习俗 , 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 , 每年辞旧迎新之际挂在大门上 , 祛蠹驱邪 , 是为桃符 。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隋唐 , 到了五代 , 后蜀君主孟昶在除夕这天突发奇想 , 别出心裁要在桃符上题词 。
贴对联的由来,春节贴对联的典故是什么?

文章插图
毕竟这是破天荒的创举 , 学士幸夤逊(后人误为幸寅逊)绞尽脑汁 , 憋出了两句文辞 , 献给君主 。孟昶一看不满意 , 干脆自己来吧 。于是 , 孟昶大笔一挥 , 中国的第一副春联诞生了:“新年纳馀庆 , 嘉节号长春” 。
后来 , 宋初的张唐英和清代的梁章钜 , 都把孟昶的这幅对联视为“中国第一联” 。后人对孟昶的这副春联评价相当高 , 字面喜庆 , 语意吉祥 , 特别是对仗工整 , 成为后世春联的固定格式 。不论字数多少 , 春联必须对仗 。现在 , 没人怀疑孟昶首创春联的地位 , 而很少有人知道 , 这幅春联背后的故事 。
孟昶写春联那一年 , 也是后蜀灭亡之年 。写过春联之后的正月十三 , 还没过元宵节 , 孟昶就打开城门 , 向赵匡胤的北宋军队投降了 。特别奇巧的是 , 赵匡胤的生日正是“长春节”这一天 , 而他派到后蜀的首任长官名叫吕馀庆 。这不正是:后蜀的新年“纳”了吕“馀庆” , 蜀地从此“嘉节”要贺“长春”了吗?
可以肯定 , 因为赵匡胤灭后蜀与孟昶写春联的巧合 , 才让后人记住了“中国第一联”!
春节贴对联的由来50字?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 , 明清两代尤为兴盛 , 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
早在秦汉以前 , 我国民间每逢过年 , 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 , 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 , 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 , 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 , 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 , 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
宋代以后 , 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 , 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 , 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
到了明代 , 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 , 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 , 他亲自穿便装出巡 , 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 , 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
入清以后 , 乾隆、嘉庆、道光三朝 , 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
【贴对联的由来,春节贴对联的典故是什么?】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 , 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