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茶史——茶的传播

(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 。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 。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 。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这种高水准的结果,就是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 。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 。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七八 。现在赣东北、浙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 。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5)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 。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 。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 。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和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三 茶史——茶的传播】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 。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 。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