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刮碗茶

我国的回族主要分布在大西北,以宁夏、青海、甘肃三省(区)最为集中 。他们居住的地方是高原沙漠、气候干旱寒冷、蔬菜缺乏之地,人们以食牛羊肉、奶制品为主 。而茶叶中含有大量维生素和多酚类物质,既可以补充蔬菜不足,还可以去除油腻、帮助消化 。因此,茶成了回族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只要你到回族人家做客,热情的主人便会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酽茶 。回族人特别讲究茶具,过去煮茶的壶是用银和铜制成的,形式多样,别具一格,有长嘴铜茶壶、银鸭壶、铜火壶等 。现在煮茶用锡铁壶,讲究一点的人家夏天用紫砂壶沏茶 。
回族人饮茶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喝刮碗茶 。喝刮碗茶原是西北回族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始于唐代流传至今,颇受人们的喜爱 。每到炎热的夏季,喝刮碗茶便成为回族人最佳的消渴饮料:而到了严寒的冬天,农闲的回族人早晨起来,围坐在火炉旁,或烤上几片馍馍,或吃点馓子,也总忘不了喝刮碗茶 。
回族人把刮碗茶作为待客的佳品,每逢古尔邦节、开斋节或举行婚礼等喜庆活动,家里有客人来时,热情的主人便会递上一盅刮碗茶,端上馓子、干果等,让客人下茶 。敬茶时还有许多礼节,即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打开,放入茶料,冲水加盖,双手捧送 。这样做表示这盅茶是专门为客人泡的,以示敬意 。如果家里来的客人较多,主人会根据客人的年龄、辈份和身份,分出主次,先把茶奉送给主客 。刮碗茶用的茶具,俗称“三件套”,由茶碗、碗盖和碗托组成 。茶碗盛茶,碗盖保香,碗托防烫 。喝茶时,一手提托,一手握盖,并用盖顺碗口由里向外刮着喝,刮碗茶的名称也是由此而生的 。
刮碗茶多使用普通的炒青绿茶,冲泡茶耐,除茶碗中放茶外,还放冰糖和多种干果,诸如苹果干、葡萄干、柿饼、桃干、红枣、桂圆干、枸杞子等,有的人家还加白菊花、芝麻之类,通常多达八种,故也有人称其为“八宝茶” 。由于刮碗茶中食品种类较多,加之各种配料在茶汤中的浸出速度不同,因此,每次续水后喝起来的滋味是不很一样的 。一般说来,刮碗茶用沸水冲泡,随即加盖,五六分钟即可饮用,第一泡以糖的甜味为主;第二泡因糖的作用,有清香甘醇、浓甜透香之感:第三泡茶的滋味开始变淡,各种干果的味道应运而生,味道依所添的干果而定 。大抵说来,一杯刮碗茶,能冲泡五六次,甚至更多 。
喝刮碗茶时,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叶,而是左手拿起茶碗托盘,右手抓起盖子,轻轻地“刮”几下,其作用一是可刮去浮起的茶叶等物,二是促使冰糖融解 。刮盖子有些讲究,每刮一次后将茶盖呈倾斜状,用嘴吸着喝,不能端起茶盅接连吞饮,也不能对着茶碗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饮 。主人敬茶时,客人不须客气,更不能对端上来的茶一口不饮,那样会被认为是对主人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 。回族人认为,喝刮碗茶次次有味、次次不同,且能去腻生津,滋补强身,是一种甜美的养生茶 。
【回族刮碗茶】回族人以刮碗茶待客时,也特别注重“轻、稳、静、洁”的饮茶礼节 。“轻”是指冲、刮、喝要轻,不得出声 。“稳”是指沏茶要稳要准,落点准,似“蜻蜒点水”,不溅不溢、不漫不流 。“静”是指环境幽雅,窗明几净,无干扰,无噪音,凝神品味 。“洁”是指茶碗、茶水清洁卫生,一尘不染 。回族的茶谚说:“吃油香要掰,喝盖碗要刮” 。回族人吃油香要用手掰开,一小块一小块地吃,忌囫囵吞咬,不然为不懂礼貌 。而喝茶时要用碗盖一下一下地慢慢“刮”动,使茶叶和佐料加速溶解,让汤汁尽快变温,喝时不烫嘴 。回族茶谚又有“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之说,这是说,“刮”第一遍时,只能喝到最先溶化的糖甜味 。“刮”第二遍时,茶叶与佐料经过泡制,香味完全散发,这时味道最佳 。而“刮”第三遍时,只剩下茶叶淡淡的汤色,只能起到解渴的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