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香薷为主药的方药 是夏季良方
香薷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海州香薷,入药的是全草 。香薷主产于江西、安徽及河南等地 。果实成熟后割取全草,晒干、切段生用 。 中医学对香薷早有论述,《本草经疏》载:“香薷,辛温散通 。故能解寒郁之暑气,霍乱腹痛,吐下转筋,多由暑月过食生冷,外邪与内伤相并而作,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 。”《本草衍义补遗》:“大叶香薷治伤暑,利小便,浓煎汁成膏,以丸服之,以治水胀病效 。”《本草正义》言“香薷气味清冽,质又轻扬,上之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之能通达三焦,疏膀胱,利小便,以导在里之水” 。 中医认为,香薷性味辛、微温,入肺、胃经,有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之功,本品外能发散风寒而解表,内能祛暑化湿而和中,性温而不燥烈,发汗而不峻猛,故暑天感邪而致恶寒发热,头重头痛,无汗,胸闷腹痛等症皆可选用,前人喻为夏令之麻黄,故《本草纲目》说:“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香薷有发汗解热作用,并可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对肾血管能产生刺激而使肾小管充血,滤过压增大,呈现利尿作用 。因此,夏日常用香薷煮粥服食或泡茶饮用,既可预防中暑,又可增进食欲 。 以香薷为主药的香薷饮是夏月良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香薷疏表散寒,祛暑化湿;扁豆清热涤暑,化湿健脾;厚朴燥湿和中,理气开痞,三药合用,共奏外解表寒、内化暑湿之效 。适用于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所致的恶寒发热,头重头痛,无汗胸闷,或四肢倦怠,腹痛吐泻等 。服药时,每次药液量应在200毫升以上,且一定要冷服,能防止服药后出现呕吐 。服药后会透汗,其特点是服药后患者从头到脚,特别是手足心微微有汗 。但暑热病发热,汗出不恶寒及心烦口渴者,忌用香薷饮 。 夏月酷暑,暑热往往夹湿,若贪凉久坐空调居室或恣食生冷,都易伤阳气,出现头重脚轻,胸闷腹痛等症,或演变为暑湿感冒、空调病等 。此时,不妨煎服香薷饮 。也可将香薷、厚朴捣碎,白扁豆炒黄捣碎,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温浸1小时,待凉后代茶频饮,饮后可发汗、祛暑、消除水肿,对有上吐下泻症状者,也适用此方 。 除香薷饮之外,以香薷为主药还可组成下列方药,也是夏季良方: 1.新加香薷饮:香薷6克,金银花9克,鲜扁豆花9克,厚朴6克,连翘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可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适用于暑湿初起复感风寒,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心烦面赤,口渴,苔白者 。 2.香薷汤:香薷60克,炙甘草15克,白扁豆、厚朴、茯神各30克 。共研为细末 。每服6克,沸汤入盐点服 。主治感受暑湿,饮食不节,脾胃不和,恶寒壮热,身体疼痛,胸膈满闷,霍乱呕吐 。 3.四味香薷饮:香薷10克,厚朴、扁豆各5克,黄连3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可散暑醒脾,适用于一切感冒暑气,皮肤蒸热,头痛头重,自汗肢倦,或烦渴,或吐泻等 。 4.变通香薷饮:香薷8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黄芩9克,川连5克(打碎先煎) 。水煎服,每日l剂 。可疏表、清热、解毒 。适用于风热感冒,热毒壅盛 。表现为恶寒头痛,全身疼痛酸楚,无汗或汗出不多,或心烦面赤;咽喉肿痛或有白点,灼热感;咳嗽或见气促,痰稠或黄或难咳出,口干口苦,舌质边尖红,舌苔白腻或稍黄腻,脉浮而数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