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清代宜兴陶业进入全盛时期,是紫砂壶艺术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特别是装饰艺术发展到了又一艺术巅峰 。手工工场的出现令分工日趋细密,技艺逐渐完善,至清末鼎蜀一带出现“家家做坯,户户务陶”的繁荣景象 。清代的紫砂在选料、配色、造型、烧制、题材、纹饰、工具各方面均优于明代 。
清朝初期,几何形器非常流行,筋纹形器和自然器已发展成熟 。技巧精湛、善于创新的陈鸣远是其中佼佼者,与时大彬并称,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争鸣远碟”之誉 。以陈鸣远为代表,其制作的茶具和杂件雅玩,线条清晰,轮廊明显,特别是他塑造的自然形态作品,是无人可以比拟的,其独到之处在于雕塑装饰、款识书法雅健,作品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 。深受时人喜爱 。至今被视为珍藏 。其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其艺术超尘脱俗,其作品表现淋漓尽致,精妙绝伦 。陈鸣远开创发扬把中国传统文化诗词书画,山水梅竹的装饰艺术方式引入了紫砂陶壶的制作工艺,助饮茶兴,益人兴致,把壶艺、茶趣融为一体,极大的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紫砂陶艺发展史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清朝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文章插图
清中叶以后,文化参与紫砂壶的制作,一壶之上集工艺技法之大成,可交替运用书法、诗画、篆刻、雕塑、镂空、镶嵌、泥绘、彩釉、绞泥、掺砂、磨光等技法,因器而异,变化丰富 。文人参与制壶,是清代紫砂壶艺突出的时代特征,且成为清代壶艺的主流,给壶艺发展以极大的推进 。嘉庆年间知县陈曼生爱好紫砂壶,精于书法、绘画、篆刻,亦属名家 。为振兴陶业,手绘十八种壶式,即曼生十八式,并邀制壶艺人杨彭年、吴月亭等为他制茶壶,又邀文人好友为之绘画、刻文,世称“曼生壶”款“阿曼陀室” 。使得紫砂壶成为高雅的陶艺作品 。这个时期在壶身题款成为风尚 。由艺人杨彭年制作、名家书刻铭文,风格古雅简洁,这类壶的壶底、壶盖、壶身常留下定制者、制作者、刻书画铭文者的名款 。宜兴紫砂壶“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由此而盛 。
清道光、咸丰年间至清末紫砂壶的壶形和装饰,在该阶段愈加变化多端,千姿百态 。工艺追求简洁,壶式结果取材于自然的瓜类并配以简单线条,极为精巧 。邵大亨创作的鱼化龙壶灵巧可爱,盖上龙头可活动,龙舌能伸出 。百果壶匠心独具,壶身圆形,上贴白果、瓜子、栗子、红枣等各式瓜果,以莲藕为壶嘴,菱角为壶把 。还有竹节提梁壶 。太湖石提梁壶等 。黄玉麟将古代青铜器和陶器艺术特色融化到紫砂壶工艺品的制作中,技艺精湛 。至清朝晚期,题款、以壶赠友成为时尚,壶价日高,贵于金玉,《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兴)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可见其名贵 。
【清朝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明清时代,亦多用龙窑烧造紫砂陶器 。清代前期宜兴龙窑约有四、五十处,除分布在鼎蜀镇周围外,青龙山南麓和北麓、任墅石灰山、川埠宝山寺及上袁、潜洛、汤渡等地均有 。清末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在南京举办了我国“南洋第一劝业会”,其宗旨是为奖励农业,振兴实业 。宜兴阳羡陶业公司的紫砂陶器获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