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产业静中谋变

前几日,有朋友问我,前几年做得风生水起,十分热闹的石斛产业,怎么有点冷了 。我说,石斛产业开始趋于成熟,该平静了 。任何一个有价值的商品,其价值和市场都会出现波浪式的走势,石斛也不例外 。  静源于提前的霜冻   石斛产业化始于2007年在云南德宏召开的石斛论坛,到2012年进入最疯狂时期,种植规模年成倍数递增,仅2011年~2012年全国新增石斛组培工厂数十家,且规模一家比一家大,以浙江省所占比例最高 。  2012年底,变化首先从云南龙陵县开始 。龙陵县当年种植的紫皮石斛相当于前几年的总和 。因紫皮石斛不耐低温,怕冻害 。采收期是10月底到霜冻来临之前,2012年由于紫皮石斛产量猛增,采购商一直在观望并试图压价,正当种植户与采购商进行暗中博弈相持阶段,到11月底气温骤降,霜冻期比往年提前约20天,山区石斛首先受冻造成种植户恐慌抛售,紫皮石斛鲜品价格一路狂跌,采购商纷纷抢购 。当地政府迅速采取了系列防冻措施,仅20天左右,石斛价格开始回升,但历史最低价位已形成,市场反响巨大 。对12月以后才开始采收的铁皮石斛鲜品价格产生连锁反应 。  市场的巨大变化惊醒了投资商,原来看似潜力巨大的产业,也会有如此剧烈的震荡 。2013年开始,受此影响,石斛种苗需求大幅下降,价格也跌至低估,许多刚刚建立的组培工厂难以为继 。据初步统计,仅2013年全国关闭或转项的石斛组培工厂上百家,约占全国石斛组培工厂的50%,剩下的也是大幅减产,勉强维持 。  经过分析,这次市场震荡并不是真的产品过剩,石斛过去都是作为贡品,数量稀少,老百姓知之甚少 。在此情况下,种植发展过快,而市场还没有接受,认知度还很低情况下,导致了生产与市场脱节,生产速度快过消费人群的增长 。大多数石斛企业都是初创期,还来不及市场定位和品牌打造,还没有产品投放市场 。  静是酝酿产业升级   2013起,石斛企业开始理性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些投机行为,自然就退出了该行业,剩下的是将石斛作为事业的人,他们认真分析市场的前景,石斛的应用和功效,提升质量,建设企业品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等问题 。2012年中国中药协会发布《中国药用铁皮石斛标准》,此后的3年时间,石斛专委会召开多次研讨会就如何提升品质,如何实现标准进行了行业交流 。  龙陵县在经历2012年的低温之后,从种植技术、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采取系列措施,紫皮石斛价格始终保保持在合适的价位,而且势头越来越好 。铁皮石斛尽管价格与2012年前相比稍微偏低,但也在种植户可以接受的范围,不同的是,高利润空间没有了,投机商消失了 。  石斛专委会也有意给行业降温,多讲困难,少画饼,将品牌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进行倡导 。于是石斛行业突然“静”了,宣传报道的少了,企业务虚的少了,务实的多了,都在埋头创新,加工内部管理和市场建设 。  产业分级呼之欲出   发展全产业链是一度行业盛行做法,随着产业升级,按照市场规律,种植户、小微企业不得不进行重新选择,要么专事种植,要么做初加工 。而对于有实力、有能力的企业,就考虑深加工、品牌建设和市场体系建设 。有了行业标准,种植户对过去一些不好的品种进行淘汰,主动创新,探索有机种植成为行业的趋势 。  2007年至今,石斛价格虽有下降,始终在可控范围,目前初步形成了以云南作为主要原料产地,其他南方产地立足本地消费的市场体系 。以养生旅游、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种植四大行业分级模式也日渐成型,以石斛为核心的综合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将成为新业态 。  石斛产业经过10年发展,每年约3万吨左右的鲜品被作为养生品进入大众家庭,石斛的市场将越来越充满活力 。目前,石斛市场行情稳定,消费人群迅速扩大,产品质量也得到大幅提升,产品大多已升级换代,石斛品牌逐步显现 。2015年由石斛专委会举办的“中国好石斛评选活动”引起了业界响应,相信一批品牌产品会随着这次评选活动而崭露头角,一批优秀企业呼之欲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