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人寻味普洱茶

品茶 , 其实品的是一种文化 , 先有了文化 , 才有了滋味的绵长 。也就是说 , 因为有了茶经、茶诗、茶词飘浮在茶雾上 , 茶 , 才有了独特的味道 。人们爱茶 , 热爱的当然不仅仅是茶香 , 更多的是爱它的品质 。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 , 韵高致静 。”由此可见 , 品茶的意义 , 早就超出了它的本身味道 。真正爱茶的人 , 会在品茶时 , 认真了解它的家史与每一个细节 。若你对一种茶一无所知 , 那你则肯定属于暴殄天物之人了 。所以饮普洱 , 你必须先将它的眉眼看个清楚 , 了解它的内心 , 然后再与之相拥再相吻 。
普洱与任何一种茶迥异 。它的品质是醇厚 。就像看一个人的长相一样 , 普洱给人的初印象 , 就是厚重 。一块厚厚的茶砖 , 拿在手里 , 沉甸甸的 , 决不似其它茶那般轻浮 。它就像一位经历沧桑的老人 , 深沉而有底蕴 。每一块茶砖 , 都像是一段历史 , 一段文字 。看见它 , 你甚至可以想象出 , 它已经历了怎样的“茶生” 。
普洱茶在加工前与人一样 , 沐过风雨云雾 , 听过鸟语虫鸣 。它们也曾鲜活过 , 美丽过 。它们的一生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惊心动魄 , 恐怕只有它们自己完全晓得 。据说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 , 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堆捂等几道工序 。鲜采的叶 , 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 , 成为普洱毛青 。而毛青则是“生茶” , 再经过堆闷后 , 才可成为“熟茶” 。这个过程 , 至少需要三五年 。很像是一次涅盘 。我们无从知晓它们在转变过程中是否痛苦 , 我们只看到了它后来沉稳的容貌与醇厚的味道 。
如此 , 我们可以这样说 , 普洱的味道 , 需要岁月的积淀 , 或者说需要岁月的肯定 。这很像一个气质绝佳的人 , 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后 , 愈发仪态万方、青衫从容 。
普洱茶的历史可追溯至元朝 , 其时称为普茶 , 至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 。《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山......周八百里 , 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 。”清人阮福亦在《普洱茶记》中云:“普洱茶名遍天下 。味最酽 , 京师尤重之......以作贡 , 贡后方许民间贩卖 。”它的历史不能算长 , 其味道却在岁月中脱颖而出 。它的妙 , 不在于脱俗 , 却在于入俗 。它极像一位慈祥的老人 , 永远带着包容的面孔 , 朝你呈现出历经沧桑的动人微笑 。
普洱茶初冲出时 , 酡红 , 很醇 , 并且有一丝丝甜 , 然后越冲越淡 , 却淡而有味 , 那独特的醇香绕舌不去 。此为普洱独特的耐人寻味处 。
普洱茶最与众不同之处是 , 它会直接与你的胃发生不寻常的暧味关系 。它的温暖 , 会瞬间使胃对它恋恋不舍 。也就是说 , 它有暖胃的功效 。也许正因为如此 , 普洱茶才会被爱它的人所接受 。
普洱茶的另一动人之处是 , 它没有阶级之分 。达官贵人饮得 , 穷人亦喝得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 , 写宝玉生日之夜 , 荣府女管家林之孝家的几个管事的女人来怡红院查夜 , 吩咐袭人等焖些普洱茶喝 。普洱茶进了堂堂贾府 , 足见它的高贵 。而山里的茶农劳作了一天 , 亦可泡一杯暖暖胃、去去乏 。现代人同样看待普洱 , 它上得厅堂亦下得厨房 。
【耐人寻味普洱茶】 品普洱茶 , 就是品尝一种沧桑 , 会让人霎时感动 。感动的 , 就是那份岁月的醇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