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4大表现

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 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 , 若同时存在两种类型 , 则表现更为复杂 , 即使单一种类型 , 在不同年龄阶段 , 表现也不一样 。虽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 但脑瘫小儿一般都有以下四种表现 。

小儿脑瘫4大表现

文章插图
一、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
运动发育落后表现在粗大运动和(或)精细运动两方面 。判断运动发育是否落后的指标很多 , 每个动作在不同年(月)龄中表现又不一样 , 但一些主要指标在临床应用时应熟练掌握 。正常小儿3个月时能抬头;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 , 两手能在胸前相握 , 安静时能在眼前玩弄双手;6~7个月时会独自坐在较硬的床面不跌倒 , 8~10个月时会爬 , 爬时双上肢或下肢交替向移动;1岁时能独自站立;l岁~l岁半时能行走 。脑瘫小儿在上述年龄阶段一般都不能达到正常小儿水平 。
脑瘫小儿在新生儿时期常表现为动作减少 , 吸吮能力及觅食反应均差 。正常3个月小儿仰卧位时常有踢腿、蹬踏样动作 , 而且为交替的蹬踢 。脑瘫小儿踢蹬动作明显减少 , 而且很少出现交替动作 , 正常4~5个月的小儿上肢活动很灵活 , 脑瘫小儿上肢活动也减少 。正常小儿在l岁以内尚未形成右利或左利 , 而痉挛型脑瘫偏瘫型则表现为经常只利用一只手持物或触物 , 另一侧手的活动减少 , 而且手常呈握拳状 。
二、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是安静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 , 通过被动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肢体 , 了解其肌张力 。小婴儿可握住其前臂摇晃手 , 根据手的活动范围了解上肢肌张力 。测下肢肌张力还可握住小腿摇摆其足 , 根据足活动的范围判断其张力 , 张力低时摇晃手足时手足甩动的范围大 , 张力高时活动范围小 。
还可根据关节活动范围大小来判断 , 被动运动关节若活动范围大 , 说明肌张力低 , 关节活动范围小 , 活动受限说明肌张力高 。了解上肢肩关节活动范围可检查"围巾征" , 观察肘关节与躯干正中线的关系 , 了解下肢肌张力可检查外展角、胭窝角、足跟触耳试验及足背屈角 。
检查肌张力时还可以通过"牵拉试验"来了解 , 此项检查容易掌握 , 握住小儿双手 , 将其从仰卧位拉成坐位 , 观察头后垂的情况可了解颈背部肌肉张力 。
肌张力的发育过程表现为新生儿时期屈肌张力增高 , 随着月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减低转为正常 。所以一些不太严重的痉挛性脑瘫 , 在6个月以内肌张力增高并不明显 , 有时造成诊断困难 。但一些严重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仍可在6个月以内表现出肌张力增高 。
痉挛性脑瘫肌张力增高表现为"折刀式" , 但需注意在检查时如反复连续多次屈伸肢体 , 则"折刀"的感觉逐渐不太明显 。手足徐动型在l岁以内往往无肌张力增高 , 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表现出来 , 常呈"齿轮状"或"铅管状" 。强直型表现为"铅管状"肌张力增高 。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不增高 , 肌张力低下型则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 关节活动范围增加 , 但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
检查肌张力时要注意 , 一些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患儿 , 由于关节挛缩 , 以致关节活动受限 , 不要误认是肌张力增高 。
三、姿势异常
脑瘫患儿异常姿势多种多样 , 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 。
1.俯卧位 由于紧张性迷路反射延缓消失 , 婴儿时期(3~4个月以后)表现为俯卧位时屈肌张力明显增高 , 四肢屈曲 , 臀部高于头部;或不能抬头 , 双上肢不能支撑躯干 , 肩部着床 , 臀部高举;或上肢内旋、屈曲 , 两手握拳 , 下肢伸直 , 内收内旋 , 足尖朝内;也可表现为一侧异常 , 一侧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 , 图中所示为左侧受累 。
2.仰卧位 也受紧张性迷路反射影响 , 头后仰 , 下肢伸直 , 有时呈角弓反张姿势 。由于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持续时间延长(正常小儿4~5个月时消失) , 表现为头转向一侧时 , 枕部的一侧上肢及下肢呈屈曲状 , 面部一侧上下肢伸直 。有时呈 Mom反射状姿势 。有时呈双下肢伸直 。四肢肌张力低下 , 仰卧位时腕、肘、肩、髋、膝、踝等关节均可同时平置于床面 , 呈青蛙仰卧状
3.由仰卧位 牵拉成坐位小儿仰卧位 , 检查者握住小儿双手 , 缓缓从仰卧位拉成坐位 , 观察在牵拉过程中姿势的变化 。正常小儿4~5个月时头即不再明显后垂 , 两上肢能主动屈曲 。3~4个月以后的脑瘫小儿可表现为躯干拉起 , 但头后垂;一侧下肢伸直 , 足跖屈;双下肢均伸直伴足跖屈;一侧上肢正常 , 呈屈肘动作 , 另一侧伸直;牵拉时不经坐的过程直接成为直立姿势;头极度后垂 , 脊柱背屈 。
4.直立位 正常3~4个月的小儿当扶其腋下呈直立悬空位时 , 表现为双下肢屈曲 , 6个月扶成直立位时 , 下肢能支持体重 。脑瘫小儿直立悬空位时往往两下肢内旋、伸直、足尖下垂 , 两下肢由于内收肌张力增高表现为两腿交叉呈剪刀状 。脑瘫小儿直立位时 , 头、脊柱、足跟往往不能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 , 髋腰部侧弯;或表现为两大腿内旋 , 膝半屈 , 下肢呈X形 , 足尖着地 。
手足徐动型及共济失调型表现与痉挛型不同 , 在第一年内 , 常安静躺着 , 几乎没有自主运动 , 仰卧位时其姿势与痉挛型相反 , 表现为下肢屈曲 , 髋外展 , 踝背屈 。抱起呈直立位时 , 能控制头在正中位 。
四、反射异常
痉挛型脑瘫小儿深反射(膝反射、二头肌反射、跟腱反射等)活跃或亢进 , 有时还可引出踝阵挛及Babinski征 。
脑瘫小儿神经反射常表现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 。
1.Moro反射 即拥抱反射 , 正常小儿生后即出现 , 6个月时消失 , 如生后3个月内不出现或生后6个月后仍不消失均属异常 , 痉挛型脑瘫患儿此反射活跃 , 但若肌张力极度增高时 , 此反射也可能引不出 。
【小儿脑瘫4大表现】2.交叉伸展反射 小儿仰卧位 , 按住一侧膝部使下肢伸直 , 并刺激此侧足底 , 出现另侧下肢先屈曲后伸展的动作 。此反射生后即出现 , 正常情况下1个月后消失 。若2个月后仍存在 , 支持脑瘫诊断 。
3.不对称颈紧张反射 正常情况下生后1个月以内明显 , 4~5个月时消失 。脑瘫小儿持续时间明显延长 , 此反射的存在阻碍了患儿翻身动作的发育 。例如当患儿向右翻身时 , 头转向右侧 , 但随之右臂外展伸直 , 以致不能向右翻身 。
4.握持反射 正常情况下2~3个月逐渐消失 , 痉挛型脑瘫时持续时间延长 , 手经常呈握拳状 。
脑瘫小儿各种保护性反射延缓出现或不出现 。正常小儿1个月扶成直立位时 , 小儿能竖头 , 4个月直立位时将小儿躯干向左右倾斜时头能保持正中位 。脑性瘫痪小儿不出现此反射 。正常4~5个月小儿扶成坐位时 , 如突然向一侧倾斜其躯体时 , 能伸出上肢 , 做支持躯体的姿势 , 而脑瘫小儿不出现此动作 。8~9个月的正常小儿能引出"降落伞反射" , 脑性瘫痪小儿不能引出 。
脑瘫小儿除以上4种典型表现外 , 在早期往往还有以下一些表现:
(1)过度激惹 , 持续哭闹、入睡困难 , 有些家长甚至反映"这孩子整夜地哭" 。大约有30%脑瘫小儿在生后3个月以内有类似严重"肠绞痛"的表现 , 突然发生剧烈的哭叫 。
(2)喂养困难 , 吸吮及吞咽不协调 , 有时家长反映吃奶时"一边吃一边从嘴往外流" 。体重增长困难 。
(3)频繁吐沫 , 经常半张着嘴 , 舌头不停地伸出运动 , 这常常是手足徐动型脑瘫的早期症状 。
(4)非常"敏感"或"激动" , 正常小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在饥饿时会出现容易"激动"、"敏感"等现象 , 但脑瘫小儿即使在不饥饿时也容易出现 。
(5)对突然出现的音响或体位改变很"敏感" , 似惊吓状 。
(6)护理困难 , 表现在穿衣时很难将其手臂插入袖中 , 换尿布时难将大腿外展 , 洗澡时不易将拳头掰开 。家长常反映"孩子不爱洗澡" , 当脚刚触及浴盆边缘或水面时 。背部立即僵硬呈弓状 。
需要指出的是 , 以上这些情况在正常小儿也可能见到 , 但不经常、不持续存在 。不能根据其中一、两条就诊断为脑瘫 。但若有多种表现 , 而且是发生在有脑瘫高危因素的小儿中 , 就应想到是否可能为脑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