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 , 其定义古今并非相同 。古代茶具 , 泛指制茶、饮茶使用的各种工具 , 包括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大类 , 陆羽《茶经》就是这样概述茶具的 。现在所指专门与泡茶有关的专门器具 , 古时叫茶器 , 直到宋代以后 , 茶具与茶器才逐渐合一 。目前 , 则主要指饮茶器具 。《茶经》中详列了与泡茶有关的用具28种、八大类 , 对茶具总的要求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 , 力求有益于茶的汤质 , 又力求古雅美观 。
茶具对茶汤的影响 , 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表现在茶具颜色对茶汤色泽的衬托 。陆羽《茶经》之推崇青瓷 , “青则益茶” , 即青瓷茶具可使茶汤呈绿色(当时茶色偏红) 。随着制茶工艺和茶树种植技术的发展 , 茶的原色在变化 , 茶具的颜色也随之而变 。二是茶具的材料对茶汤滋味和香气的影响 , 材料除要求坚而耐用外 , 至少要不损茶质 。
中国茶具 , 种类繁多 , 造型优美 , 兼具实用和鉴赏价值 , 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 。茶具的使用、保养、鉴赏和收藏 , 已成为专门的学问 , 世代不衰 。本文就茶具的发展历史、种类和产地、选择和使用及各茶类所用茶具作简单介绍 。其中 , 宜兴紫砂壶和景德镇瓷器因普遍使用 , 将得到较多的篇幅 。
茶具又称茶器具 , 茶器 , 有广意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说:是泛指完成泡饮全过程所需设备 , 器具 , 用品及茶室用品亦统称为茶道具 。狭义意来说:仅指泡和饮的用具 , 即主茶具 。
茶具 , 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讨论茶具史的兴衰 , 也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 , 中国古代茶具也有其本身独到的发展过程 , 从中还可以看到陶瓷制造的艺术造谐 , 过去对这方面作系统研究的文章尚不多见 。笔者不揣浅陋 , 试对古代茶具的概念及其种类作一个初步探讨 , 并主要论述唐宋以来茶具的发展进程及其社会原因 , 文章只是抛砖引玉 , 欠妥之处 , 请专家们斧正 。
一、古代茶具的概念及其种类
茶具 , 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 。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 , 酺已盖藏”之说 , 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 , 到唐代 , “茶具”一词在唐诗里触处可见 , 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 , 竞日执持茶器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 , 旁边洗茶器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 , 宋、元、明几个朝代 , “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 , 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 , 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 , 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 , 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 。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 , 诗囊茶器每随身 。”的名句 , 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 。”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 , 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 , 歌壶醒不敲 。”不难看出 , 无论是唐宋诗人 , 还是元明画家 , 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 。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 。主要指茶壶、茶杯这类饮茶器具 。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 。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 。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 。“茶人”指采茶者 , 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 。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 , 织似波纹斜 。”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 , “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 , 唐皮日休《茶舍诗》日“阳崖忱自屋 , 几日嬉嬉活 , 棚上汲红泉 , 焙前煎柴蕨 , 乃翁研茶后 , 中妇拍茶歇 , 相向掩柴扉 , 清香满山月 。”诗词描写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劳的制茶过程 。
古人煮茶要用火炉(即炭炉) , 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 , 《唐书·陆龟蒙传》说他居住松江甫里 , 不喜与流俗交往 , 虽造门也不肯见 , 不乘马 , 不坐船 , 整天只是“设蓬席斋 。束书茶灶 。”往来于江湖 , 自称“散人” , 宋南渡后誉为“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压波堂赋》有“笔床茶灶 , 瓦盆藤尊”之句 。唐诗人陈陶《题紫竹诗》写道:“幽香入茶灶 , 静翠直棋局 。”可见 , 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 , 还是下棋 , 都与“茶灶”相傍 , 又见茶灶与笔床、瓦盆并例 , 说明至唐代开始 , “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了 。
古时把烘茶叶的器具叫“茶焙” 。据《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 。”是有名的 , 又依《茶录》记载说 , 茶焙是一种竹编 , 外包裹箬叶(箬竹的叶子) , 因箬叶有收火的作用 , 可以避免把茶叶烘黄 , 茶放在茶焙上 , 要求温度小火烘制 , 就不会损坏茶色和茶香了 。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 。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 。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 。”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 , 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 。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与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
二、中世纪后期煮茶茶具的改进
古人饮茶之前 , 先要将茶叶放在火炉上煎煮 。在唐代以前的饮茶方法 , 是先将茶叶碾成细未 , 加上油膏、米粉等 , 制成茶团或茶饼 , 饮时捣碎 , 放上调料煎煮 。煎煮茶叶起于何时 , 唐代以来诸家就有过争论 。如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说:“于茶之见前史 , 盖自魏晋以来有之 。”后人看到魏时的《收勘书图》中有“煎茶者” 。所以认为煎茶始于魏晋 。据《南窗记谈》“饮茶始于梁天监(公元502年)中事 。”而据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之语 , 说明煎煮茶叶需要一套器具 。可见西汉已有烹茶茶具 。时至唐代 , 随着饮茶文化的蓬勃发展 , 蒸焙、煎煮等技术更是成熟起来 。据《画谩录》记载:“贞元(公元785)中 , 常衮为建州刺史 , 始蒸焙而研之 , 谓研膏茶 , 其后稍为饼样 , 故谓之一串 。”茶饼、茶串必须要用煮茶茶具煎煮后才能饮用 。这样无疑促进茶具的改革 , 而进入一个新型茶具的时代 。
从中世纪后期来看 , 宋、元、明三代 , 煮茶器具是使用一种铜制的“茶罏” 。据《长物志》记载:宋元以来 , 煮茶器具叫“茶罏” , 亦称“风罏” 。陆游《过憎庵诗》日:“茶罏烟起知高兴 , 棋子声疏识苦心 。”依此说 , 宋陆游年间就有“茶罏”一名 , 元代着名的茶罏有“姜铸茶罏” , 《遵生八笺》说:“元时 , 杭城有姜娘子和平江的王吉二家铸法 , 名擅当时 。”这二家铸法主要精干罏面的拔蜡 , 使之光滑美观 , 又在茶罏上有细巧如锦的花纹 。“制法仿古 , 式样可观 , ”还说“炼铜亦净……或作 。”实指镀金 。由此可见 , 元代茶罏非常精制 , 时至明朝 , 社会也普通使用“铜茶罏” , 而特点是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 。其中有一种饕餮铜罏在明代最为华贵 。“饕餮”是古代一种恶兽名 , 一般在古代钟鼎彝器上多见到这种琢刻的兽形 。是一种讲究的琢刻装饰 。由此见到 , 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 , 雕刻技艺十分突出 。我国中世纪后期 , 除了煮茶用茶罏 , 还有专门煮水用的“汤瓶” 。当时俗称“茶吹” , 或“铫子” , 又有“镣子”之名 。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煮水 。《淮南子·说山训》载:“尝一脔肉 , 知一镬之味”高诱注:“有足日鼎 , 无足日镬” 。(明清时期 , 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镬”叫锅 。)从史料记载来看 , 到中世纪后期 , 用鼎、镬煮水的古老方法才逐渐被“汤瓶”取而代之 。过去一些作家认为 , 我国约在元代出现“泡茶”(即“点茶”)方法 , 因此元代煮水器具为之一变(指改制用汤瓶) 。但据笔者所收集的史料来看 , 煮水用瓶在南宋就存在了 。这里顺便摘引两条史料为据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记载说:“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 , 然近世(指南宋)沦茶 , 鲜以鼎镬 , 用瓶煮水 , 难以候视 , 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 。依罗大经之意 , 过去(南宋以前)用上口开放的鼎、镬煮水 , 便于观察水沸的程度 , 而改用瓶煮水 , 因瓶口小 , 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 , 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 , 《鹤林玉露》又说:“陆氏(陆羽)之法 , 以末(指碾碎的茶末)就茶 , 故以第二沸为合量下末 。”陆羽是唐朝人 , 是《茶经》的作者 , 被认为是我国唐代茶文化兴起的奠基人 。这样一个茶家煮水都使用“镬” , 足可说明唐代还未曾使用“汤瓶” 。又据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煎茶歌》中谈到煮水说“蟹眼已过鱼眼生 , 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苏轼的这段诗词可以作为宋以来煮水用“汤瓶”的又一很好的例证 。
明朝 , 沦茶煮水使用“汤瓶”更是普遍之事 , 而且汤瓶的样式品种也多起来 。从金属种类分 , 有锡瓶、铅瓶、铜瓶等 。当时茶瓶的形状多是竹筒形 。《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说 , 这种竹筒状汤瓶好处在于“既不漏火 , 又便于点注(泡茶)” 。可见汤瓶既煮水又可用于泡茶两种功用 。明代同时也开始用瓷茶瓶 , 可是因为“瓷瓶煮水 , 虽不夺汤气 , 然不适用 , 亦不雅观 。”所以实际上 , 明代日常生活中是不用瓷茶瓶的 。明朝“茶瓶”中还有奇形怪状的作品 。见《颂古联珠通集》“一口吸尽江南水 , 庞老不曾明自己 , 烂碎如泥瞻似天 , 巩县茶瓶三只嘴 。”明朝竟有三只嘴的茶瓶 , 稀奇到了脱离生活实际的地步 。无疑 , 这种怪异茶瓶只能作为收藏装饰物 , 仅此而已 。
三、唐宋以来饮茶茶具有新的改进发展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 。这一概念与今所说的茶具基本相同 。唐宋以来的饮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 , 金属类饮茶茶具在唐宋以来是少见的 。因为金属茶具泡茶远不如陶瓷品 , 所以是不能登上所谓茶道雅桌的 , 唐以来主要变化较大的饮茶茶具有:茶壶、茶盏(杯)和茶碗 。而这几种茶具与饮茶文化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
茶壶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 。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 , 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 , 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 , 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 , 其形若罂 , 而盖、嘴、柄皆具 。”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 , 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 , 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 , 口小利于泡茶注水 。约到唐代末期 , 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 , 甚至将茶壶柄去掉 , 整个样子形如“茗瓶” , 因没有提柄 , 所以又把“茶壶”叫“偏提” 。后人把泡茶叫“点注” 。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 。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 , 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 , 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 , 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创新 。比如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 , 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 。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 , 茶色不损 , 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 。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 , 盖既不夺香 , 又无热汤气 。”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 。而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 。据史料记载说 , 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 。《阳羡名陶录》记载说:“供春 , 吴颐山家僮也 。”吴颐山是一位读书人 , 在金沙寺中读书 , 供春在家事之余 , 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 , 制做砂壶 。结果做出的砂壶盛茶香气很浓 , 热度保持更久 , 传闻出去 , 世人纷纷效仿 , 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壶”的现象 。供春真姓“龚” 。所以也写成 , ‘龚春“砂壶 。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 , 用陶土 , 或用染颜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壶 。开始 , 时大彬模仿”供春“砂壶 , 壶形比”供春“砂壶更大 , 一次时大彬到江苏太仓做生意 , 偶在茶馆中听到”诸公品茶施茶之论 。“顿生感悟 , 回到宜兴后始作小壶 。其壶”不务妍媚 , 而朴雅坚粟 , 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 , 并不能及 。“《画航录》说:”大彬之壶 , 以柄上拇痕为识 。“是说世人以壶柄上识有时大彬拇指印者为贵 。从此宜兴砂壶名声远布 , 流传至今 , 还是人见人爱的精制茶具 。
茶盏、茶碗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盏“等陶瓷制品 。茶盏在唐以前已有 , 《博雅》说:”盏杯子 。“宋时开始有”茶杯“之名 。见《陆游诗》云:”藤杖有时缘石瞪 , 风炉随处置茶杯 。“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 。茶盏是古代一种饮茶用的小杯子 , 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 。大家知道 , 我国茶文化兴起于汉唐、盛于宋代 。茶盏也随同茶文化的盛起而有较大的变化 。
宋代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 , 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 。据宋蔡襄《茶录》载:”茶白色、宜黑盏 , 建安所造者纣黑 , 纹路兔毫 , 其杯微厚 , 熁火 , 久热难冷 , 最为要用 , 出他处者 , 或薄或色紫 , 皆不及也 。其青白盏 , 斗试家自不用 。“依这段史料 , 可以看出 , 如盛白叶茶 , 就选用黑色茶盏 , 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茶具的搭配关系 。搭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更好的茶色与茶香 。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 , 被时人看作是佳品 , 其次可以看到 , 当时评赏茶盏的质量 , 还有茶盏表面的细纹 , 如建安的绀黑茶盏已经精制到”纹路兔毫“的地步 , 足见陶艺水平很高 。再者看”熁火“ 。”熁火“之意见《广韵》曰”火气上“ , 又《集韵》”火通也“ , 熁音协 , 含烫意 。这里”熁火“实指茶杯中热气的散发程度 , 明清时期 , 江苏的宝应、高邮一带把”熁火“称为”烫手“ 。宋代建安生产的”绀黑盏“比其它地区产品要厚 , 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热难冷“的好处 。因此被看作是宋代茶盏一流产品 。
《长物志》中还记录有明朝皇帝的御用茶盏 。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茶盏工艺最完美的代表作 。《长物志》说:”明宣宗(朱瞻基)喜用“尖足茶盏 , 料精式雅 , 质厚难冷 , 洁白如玉 , 可试茶色 , 盏中第一 。”三足茶盏世属罕见 。明宣宗的茶盏形状实在怪异 , 可见明代陶艺人思维活跃 , 有所创新 。另外 , 明朝的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则喜用坛形茶盏 , 时称“坛盏” 。明世宗的坛盏上特别刻有“金籙大醮坛用”的字样 。“醮坛”是古代道士设坛祈祷的场所 。因明世宗后期迷信道教 , 日事“斋醮饵丹药” 。他在“醮坛”中摆满茶汤、果酒 , 经常独自坐醮坛 , 手捧坛盏 , 一面小饮一边向神祈求长生不老 。可是这种迷信并没有使这位皇帝长寿 , 年仅59岁就驾崩了 。
据史料记载 , 明代贵重的茶盏主要有“白定窑”的产品 , 白定即指白色定瓷窑 , 这种窑瓷为宋代建于定州 。在定州 , 窑瓷茶盏上有素凸花、划花、印花、牡丹、萱草、飞凤等花式 。又分红、白两种 。时人辨别白定瓷的真伪 , 主要从是否白色滋润 , 或见釉色如竹丝白纹等判定是否真品 。因定州瓷色白 , 故称“粉定” , 亦称“白定” 。尽管白定窑茶盏色白光滑滋润 , 但是在明朝白定窑茶盏始终是作为“藏为玩器 , 不宜日用” 。为什么这样一种外表美观的茶盏不能作为日用品呢?原因很简单 , 古人饮茶时 , 要“点茶”而饮 , 点茶前先要用热水烫盏 。使盏变热 , 如果盏冷而不热的话 , 泡出来的茶色不浮 , 因此也影响到茶色和茶味 。白定茶盏的缺点是“热则易损” 。即见热易破裂 , 可谓是好看不好用 , 所以被明人作为精品玩物收藏 。
碗 , 古称“椀”或“盌” 。先秦时期 , 又有“榶盂”一名 。《苟子》说:“鲁人以榶 , 卫人用柯”(原注:盌谓之榶 , 盂谓之柯) 。《方言》又说:“楚、魏、宋之间 , 谓之盂 。”可见椀、盌、榶、柯都是一种形如凹盆状的生活用品 , 所以古人称“盂” 。现代人习惯上已把碗和孟清楚地分开了 。
在唐宋时期 , 用于盛茶的碗 , 叫“茶榶”(碗) , 茶碗比吃饭用的更小 , 这种茶具的用途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反映 。诸如唐白居易《闲眼诗》云:“昼日一餐茶两碗 , 更无所要到明朝 。”诗人一餐喝两碗茶 , 可知古时茶碗不会很大 , 也不会太小 , 见韩愈《孟郊会合联句》说:“云纭寂寂听 , 茗盌纤纤捧” 。纤纤多形容细 。依此说 , 唐代茶碗确实不大是可以肯定的 , 而且也非圆形 。
【中国古代茶具发展简史】上述不难看出 , 茶碗也是唐代一种常用的茶具 , 茶碗当比茶盏稍大 , 但又不同于如今的饭碗 , 当是一种“纤纤状”如古代酒盏形 , 从诗词来看 , 唐宋文人墨客大碗饮茶 , 以茗享洗诗肠的那般豪饮 , 从侧面反映出古代文人与饮茶结下不解之缘 。
推荐阅读
- 唐太宗和汉武帝谁厉害 唐太宗和汉武帝谁厉害些
- 骆驼群体在中国哪里
- 为什么会出现暴雨
- 这是中国的土地改为反问句 这是中国的土地改成反问句
- 黄心菜怎么做 黄心菜的做法大全
- 贵州省贵阳市联通营业厅在哪里
- 古代汉语中干的本义是什么
- 关于嫦娥四号的信息
- 0991是哪里的区号
- 中国最好毛尖茶排名什么毛尖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