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的历史发展( 二 )


 

火针的历史发展

文章插图

(4)宋代以后, 火针疗法已趋于成熟, 治疗适应证又有所发展
病位上, 由属于经筋、关节、痹证等筋骨病证, 扩展到治疗内脏疾患 。 如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详细描述了心腹痛、哮喘、腹寒热气、腰痛、尸厥、膝肿等多种病症的火针治疗过程 。 对于心腹痛、腰痛、喘、腹寒热气等症, 多用浅刺针法, 强调在病处“以火针微刺之”、“微刺诸穴” 。 如治心腹痛“令女儿各以火针微针之, 不拘心腹, 须臾痛定”, 又如治哮喘“只缪刺肺俞, 不缪刺他穴” 。 对于脚卒肿则以刺血法, “以针置于火中令热, 于三里穴, 刺之微见血, 凡数次, 其脚如失”, 对于此法目前临床应用较少 。
 
(5)明清时期, 火针疗法逐渐成熟和完善
治疗范困包括外科、内科、口腔科、眼科等, 但以外科疾病居多 。 高武《针炎聚英·火针篇》对火针的烧针方法、针热程度、进针方向及刺法、针眼的护理、适应证、禁忌证及火针的功效等做了系统总结, 是自《黄帝内经》以来对火针最系统最全面的论述, 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经验 。 如《针灸聚英·火针篇》载有:“凡治瘫痪, 尤宜火针易功效, 着风、湿、寒三者, 存于经络不出者, 宜用火针, 以外发其邪, 针假火力, 功效甚于气针也 。 破痈坚积结瘤等, 皆以火针猛热可用 。 ”对于火针应用的禁忌提出“人身之处, 皆可行针, 面上忌之”及“大醉之后, 不可行针”, 夏季“切忌妄行火针于两脚内及足”等论述 。 在此时期除《针灸聚英·火针篇》外, 许多医籍如《针灸大成》、《外科枢要》、《外科理例》、《本草从新》、《重楼玉钥》等均有火针疗法的记载 。 明代薛己的《外科枢要》记载了火针治疗流注、附骨疽等, 有助于排脓、敛口、生肌;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详细记载了火针治疗瘰疬、便毒等病 。
 
清朝后期, 由于清政府于1822年在太医院取消了针灸科, 医学界出现重灸轻针的倾向, 火针疗法的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 。
 
新中国成立以来, 火针疗法的应用有了新的发展, 其治疗病证涉及内科、外科、皮肤科、妇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及眼科等, 并出现了电火针、电热针等新型火针工具 。 但如何系统搜集和整理几千年来火针疗法的独特而宝贵治疗经验, 让火针这一古老而又传统的治疗方法得到更好的临床应用, 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火针的历史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