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医派温病学代表人物有哪些?

· 温病学的肇始者--王履
 
苏小是温病学派的发源地 , 在明朝初年 , 一位叫做王履的人是该学派的源头性人物 。 干履(1332-1391) , 明初医学家 。 字安道 , 号奋翁 , 又号畸叟 , 又号抱独老人、溯洄老人 。 江苏昆山人 。 他博通群籍 , 教书乡里 , 精通医术 , 且能诗善画 。 著有《医经溯洄集》《百病钩玄》《医韵统》等 。


王履的医学成就 , 与一位义乌人朱震亨分不开 , 朱震亨(1281-1358) , 字彦修 , 元代著名医学家 , 婺心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 , 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 , 名“丹溪” , 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 朱震亨医术高明 , 临证治疗效如桴鼓 , 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 , 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 。 他先习儒学 , 后改医道 , 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 , 访求名医 , 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第子罗知悌 , 成为融诸家之长的一代名医 , 于1347年撰写成中国最早的一部医话专著《格致余论》 。 朱震亨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 , 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 , 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 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 , 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吴门医派温病学代表人物有哪些?】 
王履正是朱震亨门人 , 尽得朱氏之学 。 他治学严谨 , 立论有据 , 探讨医理强调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 他透彻地论述了内外伤经的异同 , 将《中风辨》《中暑中热辨》等21篇合为《溯洄集》 , 作《医经溯洄集》 , 行于世 , 除研究医经的心得外 , 还在某些临床问题上发表 。 了个人见解 , 其中“亢则害承乃制论”“四气所伤论”“张仲景伤寒立法考”“泻南方补北方论”等均为精切的论述 。


明徐春甫辑《古今医统大全》对王履的评价称王安道“学究天人 , 文章冠世 , 极深医源 , 直穷奥妙” 。 《四库全书提要》称其“实能贯彻源流 , 非漫为大言以夸世者” 。 充分说明王氏之学于医学理论颇有造诣 。
 
· 温病学的先导者--吴有性
 
吴有性(?-1661) , 字又可 , 明吴县洞庭东山人 , 明末医学家 , 其先为东山吴巷人 , 粹干医 。 崇祯一四年(1641) , 南北各省瘟疫(又作温疫 , 书名亦同)流行 。 吴有性乃“静小穷理 , 格其所感之气 , 所入之门 , 所受之处 , 及其传变之体 , 平日所用历验方法” , 治疗瘟疫 , 并将病理和治疗方法总结成“《温疫论》二卷《补遗》一卷”(据民国《吴县志》著录) , 创立了我国传染病学基础 。


据史料记载 , 崇祯末年 , 我国曾经有过一次大瘟疫 。 乾隆《吴县志》记载 , 吴县在崇祯十四年、十五年连续两年大灾之后又大疫 , 是“宋建炎金兵惨掠后 , 未有此奇荒” 。 该志卷26《祥异二》称:“十四年辛巳正月二十日至三月 , 多大风 , 扬沙昏蔽天日……五六月 , 亢旱无雨 , 蝗来 , 米价每石贵至三两有奇 。 秋初 , 蝗 , 复生蝻 , 禾稼食尽 。 复生五色大虫 , 啮菽 , 米益腾贵 。 自四月至冬 , 比户疫痢 。 知县牛若麟市药设局 , 延医诊视 , 疗者什三 , 死者什七 。 推官倪长圩与若麟日收露尸 , 给槽瘞士以万计 。 "


关于当年大疫的严重性 , 我们可以从乾隆《吴江县志》卷37《别录》的一则记载得到佐证:“诸生王玉锡 , 字来宣 , 当崇祯十四年 , 邑中大疫 , 死者阖门相枕藉 , 无遗类 , 偶触其气 。 必死 。 玉锡之师陈君山父子妻孥五人一夜死 , 亲邻不敢窥其门 , 玉锡独毅然直入 , 曰:"师弟谓何忍坐视耶?’乃率数丐者至尸所 , --棺殓之 , 止有一襁褓子几死 , 略有微息 , 亲抱出乳药得生……"面对史无前例的灾荒 , 吴有性出于医者本性 , 协助官府设局诊视是毫无疑问的 。 但是因为瘟疫爆发实在面广量大--“比户疫痢” , 病情又不同于其擅长的伤寒 , 因而还是出现了“疗者什三 , 死者什七”“死尸枕藉”的结局 。 但是吴有性在大疫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 , 而是在不断的临床诊疗中摸索最有效的处方 , 于是就有了《瘟疫论》的诞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