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需要认干娘( 四 )



在杭州 , 小孩“拜干亲”却有另一套风俗 。 他们所拜的干亲不是活生生的人 , 而是鲁迅先生文章中经常提到的“无常鬼” 。 在那里 , “父母恐其子不寿 , 又惧拜干爹娘用费大 , 便不寄于人 , 而寄于无常鬼” , 俗称“拜胡干爷” 。 据当地传说 , 无常鬼是阎罗王专门派来拘摄死者之魂的鬼 , 将子女寄于无常鬼 , 是希望它不要拘摄寄子之魂 , 以保长寿之意 。 过去 , 世人不知道无常鬼的名义 , 而将它讹为胡姓 , 于是便有“胡干爷”的称谓 。 寄拜胡干爷的方法是:小孩的父母先要做一件崭新的白衣衫 , 然后将它带至庙中 , 用它去换取胡干爷偶像身上的旧衣 , 并以烧酒、烧饼、香烛、银锭供而焚之 。 最后 , 由庙中和尚为出寄之子取名 。 以后 , 每年七月 , 小孩的父母都要抱其前往寺庙拜贺胡干爷的生日 , 直到小孩年满16岁为止 。

除汉族以外 ,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拜干亲”的习俗 , 如土家族就非常有代表性 。 土家族的小孩除了寄拜给别姓之人作为“干儿子”、“干女儿”之外 , 有些人家还将小孩寄拜给树木、岩石、水井以及猪、狗、鸡等物 , 并以寄拜之物为小孩命名 。 如果是男孩 , 一般谓之为“岩保”、“水保”、“猪保”、“鸡保”等;如果是女孩 , 则一般取名为“岩妹”、“水妹”、“狗妹”、“鸡妹”等 。 因为在土家人看来 , 只有将小孩寄拜给他人或事物 , 才能消除灾星 , 让小孩顺利成长 。

不过 , 普通“认干亲”的仪式 , 只要孩子正式向干爹、干妈磕上三个头 , 并改口称呼干爹、干妈即算完成 。 若孩子幼小和特别娇贵 , 认干亲时 , 干妈要穿一条特别肥大的红裤子 , 坐在炕头上 , 由旁人抱着孩子从裤裆里钻出来 , 以表示孩子是自己亲生的 。 然后干妈给他(她)戴上长命锁 , 起个乳名 , 以后用于爹、干妈所赠送的碗筷吃饭 。 这寓意着小孩从此成为他们的孩子 , 吃他们家的饭 , 和亲生父母不相干了 。 从此 , 小孩也就可以借干爹、干妈的福气 , 顺利成长 , 健康长寿 。

“拜干亲”这种保育习俗 , 尽管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 但我们仍能从中找到一些共同之处 , 那就是:(1)目的相同 , 都是为了让小孩好养和顺利成长;(2)起因相似 , 都带有较为浓厚的迷信色彩;(3)情感一致 , 都富有极为浓烈的人情味道 。

认干亲

认干亲 , 是旧时山西乡间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礼俗 。 认干亲之后的交往 , 大都比较频繁 , 而且都仿照亲情的交往方式 , 形成比较固定的亲戚关系 。

认干亲 , 在乡间虽然没有固定的程式 , 大致都是认干爹、干妈、干哥、干姐之类的干亲 。 形成认干亲的原因 , 大致是这样 , 两家是朋友 , 交往甚好 , 为把这种交往相对固定 , 就采用让下一辈认干亲的办法使交往加深 。 诸如认义父、义母之类 。 有些是因为一方对另一方家中有大恩大德 , 一方图报对方的恩情 , 就以认干亲、当义子的办法 , 以相对固定的程式形成长期交往关系 , 以达到知恩图报的目的 。 还有的 , 是由于孩子娇贵 , 怕中途夭亡 , 便采用认干亲的办法 , 让干爹、干哥、干姐保住孩子 , 使其能避免不幸 , 长大成人 。 也有些人家 , 是为了攀高结贵 , 让孩子认有钱人为干爹 , 或能将来从中得到好处 。 也有的 , 孩子从小送到奶妈家喂奶 , 从而使孩子与奶妈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 , 乡间称之为奶妈、奶爸、奶哥 , 实际上 , 这也是一种干亲的关系 。 认干亲原因种种 , 但是 , 这种干亲的出现 , 使两家的关系自然地进入一种亲戚交往的序列之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