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需要认干娘( 三 )


什么人适合当干娘 一般来说认干爹干妈 , 要么是孩子的父母和干爹干妈关系好 , 所以会说“我的孩子给你呀”或者“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 认个干儿子干女儿我也来照顾啊” 。 就好比亲姐姐的孩子你也要照顾 , 你朋友虽然和你没有血缘关系 , 但是跟新兄弟一样亲 , 所以就认个干亲 。
我想问一下大家 怎么才算认干妈呢 一般会找什么样的人认干妈呢? 拜干亲
“拜干亲”就是认义父、义母 , 是流行全国的一种保育习俗 。 在北方叫“认干爹 , 干妈”;在南方则称为“认寄父、寄母” , 俗称“拜过房爷、过房娘” 。

婴儿时期拜认的干亲可能是永久性的 , 终身保有这种关系 , 也有可能是临时性的 , 多则三五年 , 少则匆匆一晤 , 从此各不相干 。 “拜干亲”的对象有的是人 , 也有的是物 。 其目的一是怕孩子娇贵 , 不好生养 , 或是以前生子夭折 , 怕自己命中无子 , 借“拜干亲”消灾免祸 , 保住孩子;二是孩子命相不好 , 克父克母 , 借“拜干亲”来转移命相 , 以求上下和睦 , 家道昌盛 。 为了让孩子好养 , “拜干亲”一般都喜欢认儿女较多或贫寒的人家做义父、义母 , 因为儿女多的人家 , 孩子就像成群的小动物一样 , 容易长大;另外 , 贫寒的人家 , 小孩一般较多 , 又不娇贵 , 反而容易养活、长大 。 当然 , 也有两家为了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 愿认对方儿女作义子、义女的事情 。 至于那些富翁显贵认坤伶、舞女做干女儿 , 那是别有用心 , 已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

“拜干亲”的习惯 , 因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 在礼节习俗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

在北京 , 人们一般认为认干爹 , 干妈会对于爹、干妈自己亲生的子女不利 , 所以不是至亲好友 , 人们一般是不敢求其作为自己孩子的干爹、于妈的;而且拜干亲 , 双方要互送礼物 , 并摆酒席 , 以后每年三节两寿 , 干儿子、干女儿家都要给干爹、干妈送礼 , 做干爹、干妈的也要回赠礼物 , 所以 , 不是富厚之家也是难以应酬的 。

既然要“拜干亲” , 那么就得择一个吉日举行仪式 。 届时 , 做父母的除了要准备丰盛的酒席外 , 还要替自己的孩子预备孝敬干爹、干妈的礼物 。 这份礼物中 , 最重要的是送给干爹的帽子和送给干妈的鞋子 , 另外 , 还要配上衣料之类的物品 。 当然 , 干爹、干妈并不是只进不出 。 干爹、干妈送给干儿子、干女儿的东西一定要有饭碗 , 筷子和一把长命锁 , 另外 , 还要有一套小衣服 , 鞋袜、帽子、围嘴和兜肚等 。 过去 , 为了这些礼物 , 有钱的人家都是到首饰店去订做银碗银筷 , 或者到护国寺、白塔寺喇嘛那里去买木碗 , 以免小孩因失手而打碎 。 如果万一打碎碗的话 , 就被认为是很不吉利的事情 。

在河南、陕西的一些地方 , “拜干亲”是通过“碰”来完成的 。 在河南郑州、开封一带 , 婴儿出生的头一天早上 , 婴儿的父亲便要出门“碰”姓 。 “碰”到的第一个人 , 不管是男是女 , 是老是幼 , 婴儿的父亲都要跪下磕头 , 然后向其说明家中生了孩子 , 并请对方为小孩起名 。 过去 , 农村早起的多为拾粪老头 , 有的毫无思想准备 , 但碍于习俗 , 不便推却 , 只好信口胡诌一个 。 于是 , “粪筐”、“箩头”、“狗娃”、“猫娃”等名字就出来了 。 这些名字虽然有点不雅 , 但好在只是小名 , 是人们对小孩的爱称 , 只是小时候叫 , 也就没多大关系 。 有的地方 , 被“碰”到的人除了给婴儿取名外 , 还要送给婴儿一件礼物 , 并被认成干亲 。 在陕西一些地方“认干亲”一般是在孩子“满月”的那天 , 由其祖母或祖父抱出去 , 出门后碰见的第一个成年人即拜为干妈或干爹 。 当然 , 这种“碰”除了有一定的随机性外 , 大多数场合往往都是事先安排好的 , “碰”见的第一人 , 或是与他家关系要好 , 或是有地位有身份之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