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故事有哪些,推敲故事简要概述( 二 )


推敲的故事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说明推敲的故事 向古人学炼字

古人写诗作词非常注重炼字 。 “为人性僻耽佳句 , 语不惊人死不休”、“吟按一个字 , 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 , 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 。 古人写诗作词 , 讲究锤炼字面 , 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 , 使全句游龙飞动、另人刮目相看的 , 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

下面我们仅举几个宋代的例子来看一下古人炼字的工夫 。

“云破月来花弄影”(宋?6?1张先?6?1《天仙子》) 。 这句词词少意丰 , 一语三折 。 “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 , 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 , 月“来”而有花“影” , 花“影”引出“弄”字 , 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 仅仅七个字 , 从天上写到地下 , 云横皓月、风弄花影 , 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 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 , 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 , 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

“风老莺雏 , 雨肥梅子”(宋?6?1周邦彦?6?1《满庭芳》) 。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 , 形容词、名词都可以作动词 , 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 , 呼之欲出 。 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 , 慢慢丰了一身羽毛 , 再到展翅离巢 , 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 , 更待其中亲鸟的辛劳 , 形态种种 , 时日漫漫 , 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 , 当真浓酽醉人 。 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 , 不留神便过足了几个月的时光 。 又一个雨“肥”梅子 , 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 , 到“拂堤杨柳醉春烟” , 到“一枝红杏出墙来” , 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 , 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 。 写出了动态 , 写出了形态 , 想那梅子从轻轻小小的羞涩 , 到黄黄肥肥的圆润 , 那黄中晕红的丰润 , 怎不叫人垂涎!

最后 , 我们再来讲一个宋人炼字的故事 。

相传 , 苏东坡 , 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 , 互相题试 。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 , 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 , 说出诗眼 。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 , 后句加“映” , 即成为“轻风摇细柳 , 淡月映梅花” 。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 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 , 得意的说:“有了 , ‘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 。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 , 但仍不属上品 。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 , 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 , 淡月失梅花 。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 , 玩味着 , 不禁托掌称妙 。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 “轻风”徐来 , “细柳”动态不显 , 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 , 与“轻” 、“细”相宜 , 显得和谐 , 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 , 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 , 柳枝拂然的柔态 , 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 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 。 试想 , 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 , 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 在月光照映下 , 也就黯然失色了 。 这样 , 好一个“失”字 , 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 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 , 真是一字生辉 。

诗人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 , 千锤百炼 , 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 , 对我们的启示应该是不言而明了吧 。 炼字 , 在今天看来 , 我们不妨把它看作写作后的修改 。 我们同学写作文时不注意修改 , 总是喜欢“一气呵成” , 然后万事大吉 。 这不是一种好的作文习惯 。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 。 ”我们真的应该向古人学学这方面的工夫 。 当然 , 我们大可不必“捻断数茎须” , 但是文章写成后必要的修改还是很有必要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