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哪些贡献,孔子的三大贡献( 八 )


孔子的仁说 , 体现了人道精神 , 孔子的礼说 , 则体现了礼制精神 , 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 对于任何社会 , 任何时代 , 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 , 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 , 在大同的世界里 , 天下的人 , 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 , 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 , 而是相互敬爱 , 爱天下所有的人 。 使老有所终 , 壮有所用 , 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 , 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 , 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 , 女人有满意的归宿 。 天下没有欺诈 , 没有盗贼 , 路不拾遗 , 夜不闭户 , 人人讲信修睦 , 选贤举能 , 大道之行也 , 天下为公 。
2、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 , 在治国的方略上 , 他主张“为政以德” , 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 , 严格了等级制 , 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 , 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 , 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 , 出现了“王道哀 , 礼义废 , 政权失 , 家殊俗”的社会现实 ,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 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 。 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 , “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 , “天下为公” , 因而能“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人不独亲其亲 , 不独子其子 , 使老有所终 , 壮有所用 , 幼有所长 , 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阴谋欺诈不兴 , 盗窃祸乱不起 , 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 , 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 “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 。 “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 , “天下为家” , “各亲其亲 , 各子其子 , 货力为己” , 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 , 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 , “以正君臣 , 以笃父子 , 以睦兄弟 , 以和夫妇” , “以立田里 , 以贤勇知” , 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 , 由是 , “谋用是作 , 而兵由此起” 。 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 , 但有正常秩序 , 有礼、仁、信、义 , 所以称为小康 。 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 。 后来不同历史时期 , 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 , 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 , 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