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贡献有哪些,孔子为我们做了什么贡献( 七 )



2、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 。 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 “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 。 “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 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 。 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 。 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

3、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 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 。 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 他说:“见利思义” 。 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 。 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 。 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 。 《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 。 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 。 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 。 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 。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 《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 。 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

4、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