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阅读,怎样阅读最有效( 三 )


【读书中】填充之前所建立的框架, 带有批判性进行阅读, 制造知识之间的关联, 思考知识的应用 。
【读书后】做输出练习, 通过做笔记, 写作, 给人讲述, 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等方式, 去让知识真正为他服务 。
以下, 就学习的闭环, 展开讲解 。
?
?
1
读书前
1·. 读书的目的性及误解
关于读书的目的性这一点, 写过的所有文章中预计不止提过三遍, 但我为什么还要反复提呢?因为真的太重要了 。
比如我想深入了解, 为什么穷人(我)越来越穷, 为什么没时间的人越来越缺时间, 于是阅读了《稀缺》 。
比如我想学习怎样让自己的逻辑更清晰, 更有条理, 于是阅读了《学会提问》《金字塔原理》《好好讲道理》等书 。
而且, 你的目的要清晰, 不清晰的目的有:我想提升自己 。 你必须想明白要通过这本书, 来提升自己什么能力 。
有些人对于目的性本身有一些误解, 在这里澄清一下, “目的性”不等于“功利性”, 其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目的性是一个目标, 任何事情都可以有目标, 而功利性, 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 。
读书这种东西, 很“没用”, 没用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立竿见影的, 而是需要沉淀, 厚积薄发 。 不是说你读了这本书, 明天工资就能翻一倍, 而是你读了这本书, 现在用不着, 当和以后所读的书籍, 所经历的事情起化学反应时, 会爆发出无穷的力量 。
2·.用“整体性思维”学习
许多人看书, 并不会看书籍目录, 这个东西的重要性, 好比方便面里的配料包 。
许多人理解的目录作用, 是索引, 就是想看某个你需要的章节, 知道在哪一页 。 然而这一点, 恐怕不是最大的作用, 最大的作用在于, 帮助我们理清书籍的脉络, 建立对书籍的框架 。
先对书有个整体的认识, 建立框架后, 再通过阅读去填充框架 。
如果把读书比喻成画地图的话, 建立框架, 则是画出整张地图的轮廓, 填充框架, 则是再把地图划分为各个国家, 各片海域 。
而如果不用整体性的思维去画地图(读书), 你先画了中国, 画完发现画得太大了, 纸不够用, 于是画(读)出来的地图(书), 变得不完整 。
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 他没有钻进书堆, 死记硬背, 只是了解书中的整体内容,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
“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 ”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 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 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 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
用“整体性思维”学习, 是把点连成线的一个过程 。
如果掌握了整体性学习, 会带来一个附属品, 切割阅读法 。
把书按你的需求, 兴趣, 等维度切割开来, 先把最需要的, 最感兴趣的掌握起来, 再去掌握其他没那么感兴趣的, 和抛弃那些没什么兴趣的, 将会大大提高你的学习效率 。
3·. 泛读
先说明一下, 第二点所讲的建立框架, 是指建立属于你自己的框架, 而非整本书的框架 。
建立了框架之后, 把你想学的内容都泛泛看一遍, 这一遍主要要看的, 是文章中加粗的地方、第一段(问题)和最后一段(解答) 。
当对了内容有了基础认识后, 对后续的阅读有很大的帮助, 上学时老师老让我们回家预习, 也是基于这个道理 。
?
2
读书中
1·.大局观
读书前最重要的事是建立框架, 读书中最重要的事, 则是填充框架 。
如果把读书比喻成画地图的话, 建立框架, 则是画出整张地图的轮廓, 填充框架, 则是再把地图划分为各个国家, 各片海域 。
在阅读的时候, 脑海里无时不刻要有这样一张地图, 通过你的阅读, 让这一张地图变得更完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