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阴阳四句教( 三 )


知善知恶是良知 。 良知是心之本体, 良知是明明白白的, 心自身是知道的, 不需要提醒的, 在心转意的过程中, 良知自己是知道善恶是非的, 是具有判断力的, 是自知自名的, 因此在意之动之时, 需要自己的良知来决定 。
为善去恶是格物 。 这是属于行动层面的, 格物就是正心, 就是诚意, 就是正事, 如果你知善知恶了, 就要为善而去恶, 这样才能正心诚意, 把事情做正确了 。
总之, 王阳明的四句教是他心即理, 知行合一、致良知核心思想的集中体现, 只有认真领悟这四句话, 才能真正理解心学的精髓, 真正做到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 让自己不断进入到人生的更高境界 。
如何理解阴阳 第一句———————————
王阳明认为,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 儒、佛、老、庄皆我之用, 是之谓大道 。 二氏自私其身, 是之谓小道 。 ”
没有善恶就是心的本体, 类似于佛教的心形归空, 但又不同于佛教的空, 也就是心中没有想法, 应机而动, 如果水一般没有形态, 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 。
第二句———————————
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 当人有了善恶之分的时候, 说明人的主观意识有了活动, 也就是所谓的意动(意识活动, 也就是凡人的状态) 。
第三句———————————
阐述第三句话前, 要先解释天理人欲 。 。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 “天理”既是天之大理, 又是物之小理, 还是人之道理 。 天理是自然之理, 是万物之常理, 是事物本来的规律, 是社会之秩序, 是人的伦理、道理、情理 。
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 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王阳明语录 。 。 朱熹认为, 天理就是脱离于人的主观意思而存在的, 而王阳明认为, 心外无理, 天理本来就是不存在的, 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去接触天地万物, 对其运作等到有了认识, 才产生了所谓的理 。 。 如果心不接触万物, 万物便与心同归于寂, 也就无所谓天理了 。 。 所以天理也是人心的认知产生的, 属于主观意识的产物 。 。
天地无心, 以万物之心为心, 天地不仁, 视万物如刍狗 。 可见这本来是没有什么天道的 。 什么万物规律, 社会秩序, 一切都是出于人的主观认识, 你不去认识它, 能认识到它有理吗 。 。 可以说王门心学是一个很唯心的哲学, 如同不是风动, 也不是旗动, 而是心动的六组慧能的禅机一样 。 。 所以说心外无理, 心即理 。 。
能分辨善恶, 就说明人的主观意识发挥了作用 。 这里的重中之重-------------善恶, 就是人欲, 知就是天理, 有了天理, 人才能对欲望进行善恶的区分, 有了欲望, 天理才有区分对象, 一个是认知的本体, 一个是认知的对象, 两者共同组成了天理人欲的理论系统 。 而天理人欲都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 人欲是自己的主观意识活动, 天理是给自己意识活动以及意识活动衍生的行为做出的规定, 两者的关系是紧密结合本生同源的, 所以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的口号是瞎扯淡 。 人欲跟天理本身就是一体的, 如何去除一个保留另一个 。 这在主观认知和辩证逻辑上都是行不通的 。
第四句———————————
而最后一句话, 就是讲述如何能够通过传统的儒家教程“格物致知”来领悟心学的奥义 。 因为天理和人欲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就要不断的减损自己的人欲, 来达到圣人无有忧虑无有欲望的境界 。 这靠的就是每天割除自己的恶的思想, 来达到至善的境界(至善不是恶的对立, 而是没有善恶的至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