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华北落叶松枯梢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
华北落叶松枯梢病为害华北落叶松1-35年落叶松人工林的当年新梢;6-15年生幼林发病较重且普遍7月上旬开始发病 , 7月中、下旬症状明显 。 一般先从主梢发病 , 然后由树冠上部向下蔓延 。 病后 , 起初在未质化 , 新梢嫩茎部或茎轴部退绿 , 顶部弯曲下垂呈勾状 , 而顶梢与弯曲部分变紫褐色或灰褐色 , 从弯曲部分逐渐向下脱叶、干枯、茎收缩变细 , 公在顶部残留一簇叶子 , 且枯萎呈紫灰色 。 在幼树上 , 由于次年生出的新梢也经同样的过程而枯死 。 这样年年发病 , 多数枯梢成丛 , 树形成为扫帚状 , 被害严重者直径生长完全停止 。
顶部枯萎的叶丛 , 在发病15-20天后 , 叶背面密生小黑点 , 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及少量的未成成熟的子囊壳 。 顶部叶丛可保留到第二年春季;发病较晚者 , 如8月份发病时新梢已质化 , 病枝弯曲下垂 , 病部针叶脱落 。 次年春 , 由侧芽生小枝代替原来主梢 , 连年发病 , 为害严重者树冠出现五花头和扫帚枝丛 , 高生长停止 。 形成小老树或全株枯死 。 在枝梢受害部位多有松脂溢出凝成块状 。
病原
本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落叶松囊孢菌(phsalospora laricina sawada)[GvianardiaLaricina(Sawada) Yamamoto et k.Ito]引起的 。 病原菌的子囊腔为球形或扁球形单个或几个一起丛生在表皮下 , 孔口稍突出 , 腔中有子囊和侧丝 。 子囊无色 , 棒状 , 双壁 , 具假侧丝 , 子囊孢子单胞 , 无色 , 椭圆形至纺锤形 。 分生孢子属大茎点属型(Macrophoma型)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 , 分生孢单胞 , 无色 , 椭圆形至纺锤形 。
发生规律
该病的初侵染源为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 , 其中主要是子囊孢子 , 病原菌以未成熟的子囊腔和成熟的分生孢器在罹病新梢及顶部残留叶片的表皮下越冬 。 6月下旬子囊孢子开始成熟 , 6月下旬-8月上旬为子囊孢子和妥生孢子飞散时期 。
在6月下旬左右 , 从先年的病树上飞散出的子囊孢子落到当年新梢上 , 当遇到适当湿度时 , 孢子萌发侵入以半月左右的潜育后出现症状 , 这是初次侵染 , 将近7月左右 , 在病枝上形成分生孢子器 。 分生孢子成熟后 , 放出分生孢子再侵染附近新梢 , 造成再侵染 , 并且妥生孢子陆续成熟放散进行侵染 , 经性交配后 , 在新生枝梢患病处相处相继形成子囊腔 。 最生病菌以未成熟的子囊座和菌丝越冬 。
林分处于风口的迎风面病害重 , 因造成的伤口多 , 适温与高温 。 (最适相对湿度为100%)是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 如相对湿度在92%以下 , 病菌孢子就不萌发 。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工作 。 在调查的基础上 , 确定病区和无病区 , 禁止病区苗木调出 。
2、采取综合措施预防 。 营造落叶松与阔叶混交林选育抗病品种 , 剪除幼树病枝集中烧毁 。
3、药剂防治
(1)苗圃预防:用放线菌酮剂3ppm或再加上有机锡剂(TPTA)150PPM混合液(每10L药剂加6ml展着剂) , 每1m喷射150-200ml 。 6月下旬至9月中旬喷雾 。 每隔10-14天1次 , 共6-9次 。
(2)上山苗木的检查及消毒 。 造林前发现病菌及时烧毁在未放叶前 , 将苗木的地上部浸泡在有机汞剂EMP100PPM药液中10分钟 。 取出后用塑料薄膜覆盖3小时 , 可杀死苗木隐藏的病原菌 。
(3)6月下旬至7月上旬 , 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粉剂400倍液或40%福美砷800倍液等喷雾1-2次 , 可收到一定效果 。

【【防治】华北落叶松枯梢病的防治方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