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杜鹃的种植栽培历史和发展历程( 四 )


落叶杜鹃杂交品种的发展——除了明尼苏达州(美国州名)还在培育“北极光(Northern Light)”以外 , 侧重点已愈来愈趋向于常绿杜鹃 。 所谓常绿杜鹃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常绿” 。 它们的叶子是二态的 , 简单的说 , 它们有两种叶子 。 春天的叶子在花期或花期刚过时沿枝条生长 。 它们在秋季凋落 , 一般凋落前已转为黄色 。 另外一些叶片在初夏生长 。 它们比起春天生长的叶片来得更厚、更小、更强韧 , 颜色也更深 。 它们密集于枝头 。 除掉像印蒂卡杜鹃(R.indicum , 意译为蓝花杜鹃)可一直持续三年外 , 它们一般在来年春天落叶 。 在冬季 , 它们通常转为微红色 。 若是天气实在很冷 , 绝大多数就会掉落 。
常绿杜鹃偶尔也会被叫做日本杜鹃 。 这有些误导性 , 因为并非所有的原生母本杜鹃都来自于日本 , 也并非所有的杂交品种都在日本培育 。 这也容易引起混乱 , 因为它易引发人们对日本杜鹃(R.japonicum)的误会 。 它实际上是一种落叶杜鹃 , 是露特幕杜鹃R.luteum的副系列 。
所有的常绿杜鹃最初都来自于亚洲 。 除了塔诗洛杜鹃(R.tashiroi , 它有自己的副系列) , 它们都属于奥波图斯穆杜鹃(Obtusm)的副系列 。 根据皇家园艺协会的杜鹃手册 , 副系列包含四十个品种 , 其中二十四个品种不被栽培 。 剩下的十六个品种中 , 大约有一半被广泛用于杂交 。 主要的有:牧珂洛娜图姆杜鹃(R.mucronatum , 意译为白花杜鹃)、丽娜日芙丽幕杜鹃(R.linearifolium)、印蒂卡杜鹃(R.indicum , 意译为蓝花杜鹃)和卡木普菲日杜鹃(R.kaempferi) 。
事实上 , 人们对前面的两种牧珂洛娜图姆杜鹃( R.mucronatum , 意译为白花杜鹃)和丽娜日芙丽幕杜鹃(R.linearifolium)是否真的是常绿杜鹃品种存在怀疑 。 它们在日本已经栽培了三百多年 , 野生的已无可寻觅了 。 但是常绿杂交杜鹃是完全是人工的 。 它们的谱系不再仅仅是还能在野外找到的原始母本了 。
日本园艺师们用久留米(Kurume, 日本地名)杜鹃花为现代的常绿杜鹃做了重要贡献 。 这项工作持续了很久以至于难以追寻这些杜鹃花的自然母本 。 一些专家认为久留米杜鹃并非来自于杂交 , 而是野生秋斯阿努幕杜鹃R.kiusianum的变种 。 其他专家则认为久留米杜鹃种类繁多 , 不可能全都来自于一个品种 , 因此起初就肯定已经有了杂交 。 这种学说的倡导者认为在久留米杜鹃的发展中可能包含有三个品种:秋斯阿努幕杜鹃(R.kiusianum)、卡木普菲日杜鹃(R.kaempferi)和石岩杜鹃(R.obtusum , 音译为奥波图苏幕杜鹃) 。 它们生长在九州岛——日本主要岛屿的最南方 。 前面两种秋斯阿努幕杜鹃(R.kiusianum)和卡木普菲日杜鹃(R.kaempferi)生长交汇处 , 可能偶然地产生了自然杂交种 。
在17世纪 , 在1639年 , 日本正式断绝了与除中国和荷兰以外的国家的贸易往来 。 这种自发的自我闭塞使得欧洲对日本愈加着迷 。 当19世纪50年代日本与西方再度往来的时候 , 人们对日本的视觉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也对日本事物出现了广泛的好奇 。 这其中部分原因是对日本园艺的赞赏 。 它是一种带有典型的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 。 随之而来的是对日本美丽的植物的欣喜 。 这些植物快速地被带到了欧洲 。 结果 , 杜鹃花风靡一时 , 拥有了巨大的市场 。
这些当然不是第一批来到欧洲的杜鹃花 。 在孤立期间 , 日本保持了与中国的联系 。 此间 , 可能是通过唯一能出入日本的佛教徒 , 杜鹃花开始在中国出现 。 杜鹃花的罕有和美丽为它赢得了赞誉 。 中国的园艺鉴赏家们纷纷种植 。 来访的欧洲人见了也是万分喜欢 , 想为自己所有 。 于是他们趁机会地将不多的杜鹃花运往西方 。 到了欧洲后 , 这些杜鹃花的渊源和特性就被遗忘或弄混了 。 人们只知道它们原生在日本 。 R.indicum , 意译为蓝花杜鹃)和牧珂洛娜图姆杜鹃(R.mucronatum , 意译为白花杜鹃)包含其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