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召政人品怎样( 三 )
不管怎么说,内阁后来演变成中书省,绝不是朱元璋的初衷 。 在他的统治期间,他始终对权臣保持着充分的警惕 。 胡惟庸、李善长、蓝玉、宋濂等等,多少权臣都被他诛灭或者罢黜 。 就连徐达、刘基这样谨慎的人,也因时时遭到他的猜忌而始终惊悚不已 。 甚至有人猜疑,两人的死,也是因为朱元璋的陷害 。
当然,聪明的朱元璋也看到,要想从根本上铲除权臣,除了制订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控方法之外,当皇帝的人,自己也必须常存忧患之心 。 他曾对皇太子朱标说:“自古帝王以天下为忧者,惟创业之君中兴之主及守成贤君能之 。 其寻常之君,不以天下为忧,反以天下为乐,国亡自此而始,何也?盖得国之初,天必授予有德者,然频履忧患而后得之,其得之也难 。 以祖宗忧天下之心为心,则能永受天命 。 苟生怠慢,危亡必至,可不喟哉!”
朱元璋把好皇帝分为三种:创业之君,中兴之主,守成贤君 。 他认为只有这三种皇帝能够心存敬畏,旦夕忧患 。 他希望他的后代都能成为中兴之主或守成贤君 。 在这一点上,他的想法是好的,但做法欠妥,或者荒谬 。 譬如说,他诛灭“权臣”,为的是让太子朱标在他驾崩后继任,不至出现让人篡位的危机 。 他这么做,是违反了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 。 事实上,后来篡夺建文帝皇位的,并不是什么权臣,而是他的第五个儿子燕王朱棣 。 建文帝是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没有等到接任就已病死,朱元璋于是把皇位传给长孙 。 朱棣篡夺了侄儿的帝位 。
对待皇室内部的权力争斗,历代史家都抱着“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原则,对成功者予以褒奖 。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与明高祖朱棣身上 。 这两人都不是按正常途径登上皇帝位的,但都属于有作为的皇帝 。 他们不属于权臣,但属于权君 。
终明一朝,朱元璋所担心的权臣夺威福自专的问题,都没有出现 。 倒是没有引起朱元璋足够重视的一个问题——即庸君的问题始终存在 。
明朝的十七个皇帝,有作为的大概就是朱元璋与朱棣两人(但这两人都以残暴著称) 。 不作为、乱作为的皇帝倒是屡见不鲜 。 最突出的典型,以武宗、神宗、熹宗三人为最 。
出现这么多的庸君,其原因有三:一是皇位的世袭制,即太子承继皇位 。 太子登基之前,称为东宫 。 尽管历朝历代都非常注重东宫的教育,但所有的书本都无助于培养他们的雄才大略与忧患意识 。 这如同告诫一个每天吃鱼翅燕窝的人要牢记饥饿一样 。 饥饿对于他来讲,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际的感觉;第二个原因是佞臣太多,这些人为了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千方百计逗皇上开心,因此幸门大开;第三个问题是文化的问题,儒家文化是中国读书人的根本,对皇上讲忠,对父母讲孝 。 读书人有了这种思想,根本不敢反对皇帝 。 就说有名的清官海瑞吧,因上疏反对嘉靖皇帝迷恋斋醮不理政事而被打入诏狱 。 有一天,监狱长听说嘉靖皇帝驾崩,心想老皇上一死,海瑞就可出狱升官了,于是拿来好酒好菜请他吃,意在巴结他 。 海瑞以为要杀头了,牢头给他送“绝命饭”吃,也就欣然开杯畅饮 。 吃得酒酣耳热之时,他才知道是皇上死了,顿时两眼一翻,昏厥过去 。 醒过来后,他把吃下的酒肉翻肠倒胃吐个精光 。 他虽然骂过皇帝,但仍然觉得皇帝神圣,是不可亵渎的 。 海瑞一生对贪官恨之入骨,但对皇上的贪墨却三缄其口 。 中国的儒家知识分子,从来都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就导致了庸君、昏君的误国、误民 。
最后,还是想说一说权臣的问题:
朱元璋对权臣的定位是威福自专 。 威指权力,福指享受,为人臣者,其权力与享受决不能超过皇上 。 皇上可以随便杀一个人,也可以随便提拔一个人 。 大臣就不行 。 生杀予夺大权,只能握在皇上一个人手上,大臣想要分享便是犯忌,就成了权臣 。
推荐阅读
- 康婷会员怎样报单
- 部落冲突怎样快速发展,部落冲突最快发展方法
- 怎样抽鲤鱼筋,鲤鱼筋在哪个部位抽
- 花生米怎样保存不生虫,带皮花生怎么保存不生虫
- 苏州亚东工业有限公司怎样
- 北方怎样把苏子叶保存到冬天,紫苏叶怎么保存
- 怎样联系订单农业种植
- 复旦托业培训中心怎样
- 水培绿萝怎样生根快,水养绿萝长根了咋办
- 怎样让长寿花群开爆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