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向西看现象

作者:黎荔
【中国文化的向西看现象】
中国文化的向西看现象
中国文化发展在一段时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就是向西看, 这其实正是渴望开放的心理 。 向东面临茫茫大海, 经过日本之后, 浩翰的大洋中很难再找到一块陆地, 无路可走 。 而向西看, 虽然历史上西域小国林立, 高山阻隔, 沙漠横亘, 但人们知道, 高山、沙漠那边还有人存在 。 先秦时期的中国探险者就知道, 在西方遥远的世界中, 有富庶的城邦, 有富有魅力的物品和艺术品, 更有长相不同的人, 这引起了华夏民族的浓厚兴趣 。 中国人观念中的西方, 常常与神秘的希望联系在一起, 那里的一切都充满了魅力, 西游一直是我们民族的某个情结 。
汉武帝时期意欲联合大月氏以及西域诸国抗击匈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打开了一扇如此重要的大门——丝绸之路 。 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传播, 西域文明也由此进入中原 。 西域的葡萄、石榴、蚕豆等十几种植物逐渐流入中原 。 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 也传到汉族民间 。 汉匈和平期间, 在广大的汉朝边疆, 许多民族在这里买卖货物, 互通有无, 一片其乐融融 。
中国文化的向西看现象
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极大影响的佛教, 就是由丝绸之路这条文化大动脉传入的 。 有了这条丝绸之路, 才有了佛教的传入 。 佛教在公元前87年传入西域于阗以后, 由于阗沿着丝绸之路的南北两线, 传入中原 。 佛教的传入改变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它的影响绝不止于宗教范围, 中国人后来的思想发展, 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 这条丝绸之路也带来了中亚、西亚和欧洲的文明, 这个更广泛的“西方”, 也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后期发展 。 景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都是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 此后悠长的岁月里, 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之间, 借助丝绸打开的对话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想象 。 在明代嘉峪关以前, 从张骞以后大概一千五六百年之间, 丝绸之路承担了世界文明主轴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作用 。
唐帝国平息“五胡十六国”时代各民族之间的混战局面, 实现了空前大一统, 文化融合大大加强 。 同时, 中国同西域、中亚、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也有较大的发展 。 玄奘西游, 鉴真东渡, 唐帝国是一个向世界敞开大门的开放的社会 。 据《唐六典》记载, 在那个时代, 大唐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互相交往, 长安的鸿胪寺, 礼宾院等机构, 接待了七十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 万国衣冠拜冕毓, 为长安一大盛景 。 来自异域的商人, 留学生以及学问僧, 穿梭于长安城中, 巴格达也像拜占庭一样, 给这里派驻了使臣, 重新开通的丝绸之路, 使中国贯通了与西亚、地中海周围的阿拉伯地区以及南部的印度等国家与地区的联系, 西域各国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 盛唐精神是一种张扬热烈、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的少年精神, 最能代表盛唐诗风的当数戍边西北的边塞诗派 。 盛唐诗人的浪漫在于他们对边塞生活充满热情, 再苦再累的经历, 在他们的笔下依然富有乐趣和豪情, 如“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再荒凉、冷寂的事物, 在他们的笔下依然显得美丽而充满生机, 如“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 ”
中国文化的向西看现象
汉唐之后, 中国文化重心, 从黄河流域, 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渐渐移到长江, 再由江浙移趋闽粤 。 近代中国人只知顺势而下, 向东南沿海跑, 因东南沿海工商业繁荣 。 可是黄河中上游, 大陆西北, 荒芜已久 。 但那地方人民的血液, 还是我们古代汉、唐的遗传, 那里的文脉与人才依然兴旺深厚 。 江浙沿海一带, 虽然是今天经济文化之重要地区, 然而像一树繁花, 开发到烂漫极盛之时, 就是气运转机、层出翻新之时了 。 必然要积极寻找新生命, 诱导成新力量, 培养文明持续发展的增长极 。 而且一个统一国家, 也不能使其内部显然有两种形态之对立, 如果东部中国与西部中国存在两个绝然不同的社会, 经济文化太过悬殊、落差太过巨大的话, 这是我们国家很大的隐患 。 必须使西北与东南发生对流, 力求平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