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这五年:因地制宜书写发展答卷 从脱贫攻坚稳步迈向乡村振兴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成都5月25日电 (采访人员 岳依桐)“今年村里的枇杷已经全部销售一空 。 农忙过后 , 村里正加快建设村民家屋顶的分布式光伏项目 , 希望通过光伏发电 , 减少碳排放量 。 ”25日 , 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 , 攀枝花市米易县草场镇龙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利贵接受中新网采访人员采访时说 , “乡村在实现产业振兴的同时 , 也要聚焦生态振兴 。 ”
蜀这五年:因地制宜书写发展答卷 从脱贫攻坚稳步迈向乡村振兴
龙华村正加快建设村民家屋顶的分布式光伏项目 。 杨利贵供图
这个以枇杷种植为主导产业的村庄 , 年均枇杷销售额高达1亿元左右 。 2021年 , 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852元 , 是远近闻名的“致富村” 。 近期 , 攀枝花市宣布率先在四川全省启动两个零碳村庄试点项目建设 , 龙华村正是其中之一 。 围绕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用能结构优化 , 龙华村正探索建设零碳乡村生活体验、乡村海绵系统、低碳智慧农业等内容 。
实际上 , 龙华村创新绿色发展 , 是四川省因地制宜 , 推动乡村振兴的缩影 。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战主战场之一 , 2020年底 , 四川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 消除千百年存在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
“十三五”期间 , 四川发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 目前 , 这个西部大省正加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 在全面乡村振兴的路上跑出“加速度”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 ”被写进2022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中 。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钟志荣表示 , 四川将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线 , 让脱贫民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
产业是农村持续健康发展、保障脱贫人口不返贫的“法宝” 。 在凉山州盐源县 , 小苹果催生的大产业 , 不仅有效助推盐源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 也托起当地民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 目前 , 当地“盐源苹果”种植面积达42万亩 , 年产值约30亿元 , 在海内外市场都颇受欢迎 。
蜀这五年:因地制宜书写发展答卷 从脱贫攻坚稳步迈向乡村振兴
村民在广场上围跳“马奈锅庄” 。 代永清 摄
对于盐源县一碗水村村民毛云民而言 , 一年中最喜欢的季节就是秋天 。 在这个收获的时节 , 他种植的15亩“盐源苹果”将为家里带来五六万元收入 , 家人的生活费、儿女的学费全靠这些红彤彤的果实 。 “这几年 , 生活越过越好 。 ”毛云民笑道 。
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 , 农村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凸显 。 近年来 , 旅游、农业等各类产业在天府大地“遍地开花” , 随之涌现的大量稳定就业岗位成为村民增收的又一途径 。
位于甘孜州道孚县鲜水镇的康巴高原植物园是四川省海拔最高的植物园 , 村民翁姆正在植物园内打理花草 。 曾经她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 如今已搬进新居 。 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翁姆说:“村上给我提供了这个岗位后 , 不仅收入上升了 , 每天还有空余时间接送娃娃 。 ”
如果说产业是提升乡村物质条件的关键路径 , 那么文化则是乡情的承载媒介 。 走进阿坝州金川县马奈村村史馆 , 一件件存留时代印记 , 与本村生产生活、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息息相关的老物件和旧照片 , 记录着村庄的变化 。 墙上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奈锅庄”的照片十分显眼 。
“我们从小就热爱跳锅庄 , 以前有片空地我们就自发地跳 , 跳得尘土满天飞 。 ”马奈村村民李秀珍笑着说 , 现在逢年过节 , 大家都会到锅庄广场去跳锅庄 。 作为阿坝州首批州级“非遗村寨”之一 ,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与村民同跳“马奈锅庄”之时 , 也在律动中感受了这片土地上久远传承的文化脉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