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川芎中药植物的养殖技术


川芎是一种中药植物 , 生长于温和的气候环境 。 常用于活血行气 , 祛风止痛 , 活血祛瘀作用广泛 , 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祛风止痛 , 效用甚佳 , 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 。 下面一起来看川芎的养殖技术

【养殖】川芎中药植物的养殖技术

文章插图

川芎的生长环境
川芎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而又较湿润的环境 。 但川芎苓种培育阶段和贮藏期 , 则要求冷凉的气候条件 。 生长期280-290天 。 平坝地区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中性或微酸性的砂质壤土 。
川芎的繁殖方法
川芎用茎节(芎苓子)作种 。 每年地上枯萎后挖出川芎 , 把根上面的茎节切下来 , 每节有芽1-2个 , 每公顷用种量2250千克左右 , 下面大的根茎加工成商品 。 将种苗窖藏次年惊蛰前栽种 , 条栽沟深12~16厘米 , 株行距20-25厘米*35厘米左右 , 每穴放1-2块苗 , 芽尖向上 , 覆细土6厘米 , 底肥每公顷15000-22500千克 。
川芎的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择气候阴凉的高山阳山 , 或低山半阴半阳山的生荒地或粘壤土 。 栽前 , 除净杂草 , 开垦炼山 , 挖松土壤30厘米后 , 作成宽1.5米的畦 。
选地整地山区培育繁殖材料 , 选地后除净杂草 , 就地烧灰作基肥 , 耕地深25厘米左右 , 耙细整平 , 依据地势和排水条件 , 作成宽1.7-1.8米的畦 。 平坝地区栽培 , 前作多是早稻(早稻前茬最好是苕子、紫云英等绿肥) , 收割后铲去稻桩 , 开沟作畦 , 畦宽约1.6米 , 沟宽33厘米、深约25厘米 , 表土挖松整成鱼背形 。 最好先用堆肥或厩肥撒施畦面 , 挖土时使之与表土混匀 。
适时栽种于立秋前后进行 , 不得迟于8月底 。 过早 , 在高温影响下幼苗容易枯萎;过迟 , 气温已下降 , 对根茎生长不利 。 栽种应选晴天进行 , 当天栽完为好 。 栽前 , 将无芽或芽已损坏的、茎节被虫咬过的、节盘带虫或芽已萌发的川芎 , 一律剔除 。 然后 , 按川芎大小分级栽种 。 栽时 , 在畦面上横向开浅沟 , 行距30-40厘米 , 深3厘米左右 。 然后 , 按株距17-20厘米 , 将川芎斜放入沟内 , 芽头向上侧轻轻按紧 , 栽入不宜过深或过浅 , 外露一半在土表即可 。 同时 , 还要在行与行之间的两头各栽川芎两个 , 每隔10行的行间再栽1行苓子 , 以作补苗之用 。 栽后 , 用细土粪或火土灰混合堆肥覆盖川芎的节盘 。 最后 , 在畦面上盖1层稻草 , 以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水冲刷 。 每亩用川芎30- 40公斤 。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一般进行4次 。 第1次在8月下旬齐苗后 , 浅锄1次;间隔20天后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 , 宜浅松土 , 切勿伤根;再隔20天行第3次除草 , 此时正值地下根茎发育盛期 , 只拔除杂草 , 不宜中耕;第4次于翌年1月中、下旬当地上茎叶开始枯黄时进行 , 先清理田间枯萎茎叶 , 不行中耕除草 , 并在根标周围培土 , 以利根茎安全越冬 。 这次培土 , 产区药农称“薅冬药” 。
合理施肥川芎栽种后的当年和第2年 , 当地上茎叶生长旺盛 , 形成一定的营养面积 , 制造大量的干物质时 , 才能将养分输送到地下根茎 , 促其生长发育健壮 。 因此 , 在栽后的两个月内需集中追肥3次 , 可结合中耕除草进行 。 第1次每亩施用人畜粪水1000-1500公斤、腐熟饼肥25-50公斤 , 加3倍水稀释 , 混合均匀穴施;第2次每亩用人畜粪水1500-2000公斤、腐熟饼肥30-50公斤 , 兑2倍水稀释施入;第3次每亩先施入人畜粪水2000-2500公斤 , 兑1倍水稀释施入 , 过后用饼肥、火土灰、堆肥、土粪等500公斤混合成干肥 , 于植旁穴施 , 施后覆土盖肥 。 时间在霜降以前为宜 , 过迟 , 有机肥不易分解 , 肥效不高 。 翌年元月“薅冬药”时 , 结合培土 , 再施1次干粪 , 2-3月返青后 , 再增施1次稀薄人畜粪水 , 以促进生长发育 , 可提高产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