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西藏唐卡的起源和发展

唐卡即卷轴画 。这种画通常绘在丝绢或布帛上 , 因多描绘宗教内容 , 加上易于携带 , 所以在藏区广为流行 。唐卡是西藏地方绘画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 。
唐卡表现题材广泛 , 除宗教外还包括大量的历史和民俗内容 , 所以唐卡又被称作是了解西藏的“百科全书” 。西藏唐卡是用彩缎装裱的一种卷轴画 ,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 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 。
西藏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的绘画艺术 。明清时期 , 西藏的唐卡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个时期的唐卡 , 一是数量明显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画派 。大体说来 , 前藏的唐卡构图严谨 , 笔力精细 , 尤擅肖像 , 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 着色浓艳 , 属于笔彩的画法 。
人们现今所看到的唐卡 , 也称之为布画 , 她兴起于佛教传入西藏之后 , 伴随着佛教在西藏高原的弘传 , 外来文化艺术渗透 , 为唐卡艺术注入新鲜血液 。她一方面发扬更新原有艺术特色 , 一方面吸取汉地或印度、尼泊尔等地之艺术精华 , 久而久之 , 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流派 。唐卡 , 是以严麻布或粗布作为底布 。较为珍贵者是以丝绸作为底布 。
它的制作过程是首先作一木框 , 将底布四边缝在四条细木棍上 , 然后用绳穿上细木棍张撑在木框上;用一种动物胶与滑石粉调合而成的糊状物均匀地涂在底布上 , 目的是使底布均匀平滑无洞 , 光洁明亮 , 涂完后用一薄质工具将底布的糊状物刮平 , 刮匀、待底布干后 , 用炭条纹 , 绘制图像之轮廓 , 一般是先里后外 , 将中间主图像画成后现绘四周的附属部分 , 最后上色 。
绘制唐卡所用的颜料都是不透明的矿物及植物颜料 , 再按比例加上一些动物胶及牛胆汁 。这种原料的配方科学 , 加之西藏高原气候干燥 , 所绘就的唐卡即使过上数百年之久 , 依然色泽鲜艳 , 犹如新绘制的艺术佳品 。
唐卡最常见的尺幅是条幅形 , 底边留有很大的空白 , 尺寸一般是长75厘米 , 宽50厘米;除条幅形唐卡外 , 还可以看到横幅形唐卡 , 这种唐卡大幅的长1.1米 , 宽约3.5米 。
根据制作唐卡所用材料 , 可以将唐卡分为两大类 , 一类用丝绢制成的唐卡叫“国唐” , 另一种用颜料绘制的唐卡叫“止唐” 。
(一)国唐
根据丝绢的不同材料 , “国唐”也有以下五种:
【唐卡,西藏唐卡的起源和发展】(1)绣像“国唐”:这是一种用各种不同的丝线手工绣制而成的唐卡 。
(2)丝面“国唐”:制作这种唐卡是将各色的丝绢切成各种形状的布块 , 然后再用针将拼成画面的各色布块缝接起来 。
(3)丝贴“国唐”:这种唐卡与(2)相似 , 只不过是将切成各种各样的彩色布块用胶粘在画布上且成画面(很像今天的布贴画一译者) 。
(4)手织“国唐”:一种用丝线编织成的唐卡 。
(5)版印“国唐”:这种唐卡是用墨或朱砂作颜料用套版直接印在丝绢上 , 套版主要用木板 , 偶然也用铜版或铁板 。
“国唐”中尺度最大的叫做“国固” , 因为太大 , 也不能随便把客观存它挂出来 , 实际上只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才使用这种唐卡 , 将“国固”大唐卡挂在寺庙的外墙上 , 或者挂在专门为挂“国固”唐卡而修建的大墙之上 , 布达拉宫一幅最大“国固”唐卡 。高约55.8米 , 宽46.81米 , 这幅唐卡是在著名的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 , 由摄政王桑结嘉措主持制做的 , 唐卡描绘的是阿弥陀佛 。
(二)止唐
由于画法多种多样 , 这类唐卡也有好多种 , 人们主要是依据画背景所用颜料的不同色彩来区分止唐的种类 。
(1)彩唐:一种用各色颜料画成背景的唐卡 。
(2)金唐:一种用金黄色的颜料画背景的唐卡 。
(3)朱红唐:一种用朱红色颜料画背景的唐卡 。
(4)黑唐:仅用墨色画背景的唐卡 。
(5)版印止唐:制作方法与制作水印国唐同 , 惟一的区别是 , 国唐印在丝绢做成的画布上 , 而止唐则画在丝绢做成的画布上 。
最大的止唐 , 长3米 , 宽2米;而最小的止唐仅长30厘米 , 宽20厘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