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一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一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第一 , 恃强凌弱 , 不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 。
人往高处走 , 水往低处流 。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站在高处 。 一方面 , 高处可以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 能够看到远方的风景 , 这是一种大的格局;一方面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 。 高官、厚禄 , 在古代 , 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
可是 , 很少有人真正懂得“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 不知道站在高处的人 , 其实如履薄冰 。
有人说:“到了山顶才发现 , 错误的路和正确的路就差那么几步的距离 。 ”
风景无限好的地方 , 就像一把双刃剑 , 一边朝着别人 , 一边朝着自己 。 如果坚持去伤害别人 , 不懂得“刀刃向内” , 就是欺负别人 。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一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周厉王控制了百姓的一言一行 , 还洋洋得意地说:“我制止诽谤了 , 没有人可以吭声了 。 ”
任何时期 , 强中更有强中手 。
最大的力量 , 不是属于一个人的 , 而是属于大众的 。
当年 , 李自成振臂一呼 , 身边就围满了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 呼应者不计其数 。 弱者联合在一起 , 表面上看 , 像蝼蚁一样卑微 , 可是“千里之堤 , 毁于蚁穴” 。
当一个人走霉运的时候 , 往往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了 , 把别人看得太轻了 。 人生就像浮萍一样 , 失去了根基 。 只要一排巨浪打过来 , 就颠覆了 , 一阵大风出来 , 就东倒西歪了 。
碾压别人 , 容易和别人结仇 , 并且是道德素质非常差的体现 。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一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第二 , 一意孤行 , 不听别人的劝告 。
其实 , 周厉王身边 , 并不缺少贤惠的人 , 只是他一意孤行 , 听不进任何劝告 。
有一个叫凡伯的老臣 , 不顾自身安危 , 写了一首诗:《板》 。 意思是说 , “老天正在惩罚盲目快乐的人 , 老臣一片诚意 , 却被认为是老糊涂了 , 还被取笑 。 这样的病灶 , 真的是无药可救了 。 ”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 , 一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 如果把个人的智慧当成了至高无上的道理 , 反而是“片面”的缺陷 。
比方说 , 僖公三十二年时 , 秦王要去攻打郑国 。 身边的大臣哭着求他 , 不要做劳师远征 。 他不听 , 结果军队被郑国打败 , 回来的路上 , 又被晋国俘虏了孟明视等三位大将 。
一个人把方向搞错了 , 还坚持走下去 , 精神可嘉 , 但是走得越远 , 霉运就越多 。 能够走好运的人 , 一定能及时止损 , 在关键处拐弯 , 在迷茫处停止行动 。
人非圣贤 , 孰能无过 。 就是天上的神仙 , 也可能犯错 , 更何况是普通人 。 那些懂得亡羊补牢的人 , 虽然损失了一部分羊 , 但是后来堵住了漏洞 , 把剩下的羊 , 小心呵护 , 终究会再一次发展壮大 。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一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第三 , 贪得无厌 , 不断扩大糟糕的事态 。
周厉王非常贪心 , 想尽一切办法 , 把所有的山林河湖都占为己有 , 老百姓不能进山砍柴 , 不能下河捉鱼 , 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 。
当一个人拿走别人的一点东西的时候 , 就能够得到谅解 。 毕竟 , 谁都不想和小人计较 ,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可是 , 一个人所有的利益都被抢占的时候 , 注定要奋力一搏 。
《鹤林玉露》里记录了一个历史故事 。 宋朝的张乖崖看到管仓库的官员 , 拿走了公家的东西 , 对他进行杖刑 。 官员不服气 , 喊冤枉:“不就是一文钱 , 至于吗?”
张乖崖提笔在案卷上批道:“一日一钱 , 千日一千;绳锯木断 , 水滴石穿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