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简介( 二 )


英才是怎样造就读后感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书心得
拿到书的第一时间, 我便翻阅起来, 不知是蓝色的封面吸引了我, 还是这震撼的书名吸引了我 。 带我走进此书的是序言前的一个小故事:一位母亲如何运用机智的教育方式, 一次次善意的谎言, 鼓励儿子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 。 以前也读过类似的故事, 可是当我再次品味时, 却也热泪盈眶了, 在这炎热的盛夏, 我的心灵被洗涤了, 清澈了 。
当我欣欣然读完全书时, 第一感慨就是:可惜 。 为什么我高中没能遇上这样一个老师呢?好可惜!原来优秀是从心态开始的, 当我们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时, 拿高分可以是轻松的;原来把我们的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跳一跳便能够得着的小目标时, 成功也可以是轻松的;原来??顿时我恍然大悟, 有一种相逢恨晚的可惜 。 古人常说“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 ”但是一本好书可以相伴一生, 直冲心海深处, 不停的让人震撼, 感动, 继而反思 。 而今我将扮演的就是教师身份, 书中王金战老师的一个个亲历案例, 一句句经典语录, 一种种教学机智让我受益匪浅 。 我的学生生涯已经不可挽回, 但是我可不希望我的学生在N年后读了此书后, 连连摇头, 不禁感叹:可惜!
生活中不缺少美, 只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 正如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 只是我们常常没有找到开启这种潜能的钥匙 。 孩子的天赋、气质、性格及环境不同, 身上的优点特长也不同, 作为教师最大的责任, 就是去发现孩子的强项, 强化他的强项, 那么这个孩子就会使自信的, 快乐的, 有成就感的 。 王老师如是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不是指责出来的!作为家长, 总习惯于挑孩子的毛病, 找孩子的缺点 。 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十全十美, 他们只看到孩子的缺点, 而看不到孩子的优点 。 这是家长的悲哀 。 所谓的“差生”是怎样形成的?我觉得, 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后, 便成了“差生” 。 差生, 不是天生的 。 而是后期在家长, 老师的批评中产生的 。 而让一个“差生”变好的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要找到他身上的强项, 发挥他的优势, 让他反复享受成功的喜悦, “差生”就会转化为优秀 。 事实上, 好多老师也明白这个道理, 但缺乏耐心, 爱心 。
作为一名教师, 如何去找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自感责任重大 。 还深刻的记得课标的第一句话就是: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

决定性的作用 。 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 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 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乐于与人合作, 与环境和谐相处, 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 在科学教学中, 应当时刻注意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 。 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 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 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 而且, 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 。 同时要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特点, 因材施教, 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 一个优秀的科学教师常常会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 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 还记得陶行知先生对“先生是教死书, 死教书, 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 死读书, 读书死” 扼杀人的创造力的痛斥, 从而大力提倡生活教育 。 科学正是一门与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学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