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原子论是谁提出的,相对原子论是谁提出的( 四 )


据罗素推测, 提出原子论的是留基伯(鼎盛期约公元前440年), 而丰富和阐明这一学术的是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460-前370) 。 德谟克利特的继承者伊壁鸠鲁说不知道留基伯, 这至少说明德谟克利特对原子论的贡献相当大 。
留基伯是古希腊爱奥尼亚学派中的著名学者, 他首先提出物质构成的原子学说, 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这个词本身就是不可再分割的意思) 。 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 无数原子从古以来就存在于虚空之中, 既不能创生, 也不能毁灭, 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 从而构成万物 。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是留基伯的学生, 他对留基伯的学说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了自己的宇宙观 。 他用多元和运动来解释宇宙:一切物质都由微粒组成, 这种微粒无限小, 世上没有比它再小的东西, 因此它是不可再分的 。 无数的原子在无限的空间或“虚空”中运行;原子是永恒存在的, 没有起因,“不可分”, 也看不见, 相互间只有形状、排列、位置和大小之区别 。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里没有神存在的空间, 他认为原始人在残酷而奇妙的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 再加上知识的匮乏, 只有臆造出神来解释一切的未知 。 其实, 除了永恒的原子和虚空外, 从来就没有不死的神灵 。 他甚至认为, 人的灵魂也是由最活跃、最精微的原子构成的, 因此它也是一种物体 。 原子分离, 物体消灭, 灵魂当然也随之消灭 。
根据这样的理论, 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他的天体演化学说, 即在一部分原子由于碰撞等原因形成的一个原始旋涡运动中, 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旋涡的中心, 较小的被赶到外围 。 中心的大原子相互聚集形成球状结合体, 即地球 。 较小的水、气、火原子, 则在空间产生一种环绕地球的旋转运动 。 地球外面的原子由于旋转而变得干燥, 最后燃烧起来, 变成各个天体 。
德谟克利特见解之准确性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这不是偶然的 。 德谟克利特研究过天文、地质、数学、物理、生物等许多学科, 提出了圆锥体、棱锥体、球体等体积的计算方法 。 他对逻辑学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德谟克利特的著作涉及自然哲学、逻辑学、认识论、论理学、心理学、政治、法律、天文、地理、生物和医学等许多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赞美他是古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后来被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所继承 。 从18世纪道尔顿开始, 原子论被发展为自然科学理论 。 道尔顿的原子论要点是:
(1)元素是由非常微小、不可再分的微粒枣原子组成, 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质 。
(2)同一元素所有原子的质量、性质都完全相同 。 不同元素的原子质量和性质各不相同, 原子质量是每一种元素的基本特征之一 。
(3)不同元素化合时, 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结合 。
和古希腊原子论不同的是:道尔顿的原子论和化学分析相结合, 涉及不同原子的重量和化合比例 。 这一理论不仅为化学, 也为物理学带来深远影响 。
后来汤姆生发现电子, 卢瑟福提出核式结构原子模型;本世纪初, 玻尔建立了氢原子模型, 这才使得原子理论趋于完善 。 现代原子论认为:原子包含原子核和绕原子核转动的电子, 原子核含有质子和中子 。 电子轨道有多层, 外层势能高, 内层势能低, 电子吸收能量就跑到外层轨道, 放出能量就跌入内层轨道, 放出的能量变为光量子发射出去, 能量大小不等, 光波的频率就不同 。 原子就这样和光波, 进而和颜色及色觉联系起来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