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题西林壁的作者是谁,朝露待日晞中晞的意思是什么( 三 )



诗写得巧妙别致 , 深入浅出 , 充满智慧 , 我们读过以后 , 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 , 又是一首哲理诗 , 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 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 , 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 , 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 。 因此 , 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 , 这是其中的一首 。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 , 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 , 奇峰突起 , 耸入云端 。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 , 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 。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 , 会有不同的印象 , 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也就是说 , 只有远离庐山 , 跳出庐山的遮蔽 , 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 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 , 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

作者简介

(1037~1101) , 字子瞻 , 号东坡居士 , 北宋眉山人 。 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 他学识渊博 , 多才多艺 , 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 , 其画论 , 书论也有卓见 。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 , 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 , 风格豪放 , 一改词的婉约 , 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 共为豪放派词人 。 苏轼(1037~1101) , 字子瞻 , 又字和仲 , 号“东坡居士” , 谥号“文忠” ,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 , 是父亲苏洵的长子 , 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 豪放派代表人物 。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 , 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 , 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 。 在政治上属旧党 。
题西林壁作者是谁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注释]

1. 西林:西林寺 , 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

2. 缘:因为 。

3. 此山:指的是庐山 。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 游览庐山 。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 , 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 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 , 并借景说理 , 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 , 如果主观片面 , 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实写游山所见 。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 , 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 , 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是即景说理 , 谈游山的体会 。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 局部而已 , 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 游山所见如此 ,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 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 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 摆脱主观成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