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哪里,清明上河图的四个场景( 三 )


不过,思念故国,收复失地,是南宋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清明上河图》成为了表现这一主题的重要艺术作品 。 随着人们怀念汴京之情的日益强烈,这幅画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也不断提高,于是有摹本开始出现,摹本所绘,人物愈多,事物愈繁,笔路愈细,价格也不断攀升 。 总之,南宋以后,描摹仿绘者就代不乏人 。
据说,元代时《清明上河图》的真迹曾被重新收入皇宫,但不久就被翰林学士赵孟頫用赝品调包而盗了出来 。 也有人说,元宫真迹是被一装裱匠用临摹本换了出来,并随即卖给了一位酷爱书画的显官 。 至正十一年(1351),江苏泰和人杨准购到此画,曾将此画的流落经过录于图后 。 明代弘治年间,画落到大理寺卿朱文徵手中,常与文人雅士共赏,李祁、吴宽等人落有题跋 。 正德年间,画为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所得,他在图后二次书写长篇跋文,对画推崇备至,评价极高 。 到嘉靖年间,画转至兵部尚书陆完的手中,他亦作跋留念 。 此后为奸臣严嵩搞到,隆庆时,严家被抄 。 此画再度收入皇宫 。 传说,一小太监打开内府藏阁的箱子,盗画后正欲逃走,却撞见来人,只好将画藏在御花园的石罅中,不料当晚天降暴雨,接连二日三夜不停,石罅被水淹没 。 等到雨停水退,小太监再来取时,一代名画已糜烂不可复理 。 此画真迹遭此灭顶之灾而失传,钱谦益《牧斋初学记》诸书对此事有较详的记载 。
也有人认为,此画真迹遭毁是个谎言,实为一个叫冯保的太监从宫中偷走,为掩人耳目便捏造了这个故事 。 万历六年(1578),冯保在图后题跋,称自己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干事司礼监太监” 。 以后,此画又被变卖,清乾隆年间,为学者型官员毕沅购得,其弟毕泷也极赞赏,画上钤有兄弟二人的印记 。 毕沅死后,毕家被抄,此画遂入清宫,收在迎春阁内,乾隆加以题跋,嘉庆也对其珍爱有加 。 1911年后,末代皇帝溥仪以赏弟弟溥杰为名,盗出宫外 。 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此画又来到长春的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 。 1945年,日本战败,伪满皇宫失火遭劫,大批文物失散,包括此画 。 第二年,解放军攻下长春,收集到伪满失散的珍贵字画十余幅,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此画最后调入北京故宫博物院 。 可惜,相传徽宗所题五个字画名的御书题签,及皇帝专门用以收藏艺术品的双龙小印,到明朝中叶就已亡佚,今日不复可见 。 也有学者认为,本来就没有宋徽宗的题签 。
上述有关《清明上河图》真迹的流传历史,其实只是许多种说法中的一种 。 由于摹本与真迹时或难分真伪,所以其流传过程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还有许多流传国外者 。 据有关资料统计,仅清代皇宫所藏摹本就有十二幅,溥仪曾将其中四幅赠给胞弟溥杰 。 目前国内外公私所藏的《清明上河图》有三十多幅,大陆藏十余幅,台湾藏有九幅,美国藏有五幅,法国藏有四幅,英国和日本各藏有一幅 。 至于流传到社会上还有多少幅,没有人能弄清楚 。 究竟哪一本是张择端的真迹?书画界与学术界经过长期探讨,目标已集中在分别收藏于台湾、北京和美国纽约的三本《清明上河图》 。
台湾学者刘渊临认为,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清明易简图》,图上有张择端的亲笔题款“翰林画史臣张择端进呈”,因而是“道地的真本” 。 学者郑振铎、徐邦达认为,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石渠宝笈三编》注录本《清明上河图》,从宋至今的流传经过头绪清楚,有关题跋、印鉴也都历历在目,此画具有浓郁的北宋画风,应是张择端的真迹 。 而学者董作宾则认为,美国孟义君得自于抗战胜利后之北平的《清明上河图》,有北宋宣和年间的特殊证迹,认为该图是张择端献给皇帝的真迹,定为“元秘府本”,现藏纽约的博物馆 。

推荐阅读